轰炸继续,俄罗斯港口已经基本失去了防空能力。本月3日,乌克兰又对俄罗斯能源设施出手了,上次炸的是莫斯科。这次直接瞄准了俄罗斯的能源命门——俄罗斯最大的石油港口图阿普谢港以及运输石油的货轮。 实际袭击发生在11月2日深夜,几十架无人机贴着海面窜进图阿普谢港区,雷达屏幕直接闪成了雪花,连敌人从哪儿来、有多少都看不清楚,这防空系统不就是个摆设吗? 这座从1929年就开始运转的港口,绝非普通的货物集散地——它不仅装着俄罗斯黑海沿岸唯一的炼油厂,每年能处理24万桶原油且精细度达98.7%。 更承担着千万吨级原油与成品油的转运任务,是俄能源输往地中海及欧洲的"黄金中转站",南边市场的优质燃料几乎全靠它供给,说它是俄罗斯的"石油钱袋子"一点不夸张。 但就是这样的核心枢纽,几十架无人机贴着海面窜进来时,雷达屏幕直接闪成了雪花,连敌人来路和数量都摸不清。 这可不是偶然失手,而是俄军防空系统长期存在的"低慢小"目标探测盲区彻底暴露。 要知道俄军在这一区域部署的铠甲-S1、"山毛榉"等防空系统,理论上能拦截低空目标,可实际表现却槽糕得可笑,去年12月,格罗兹尼的防空系统连民航客机都能误认成无人机,发射导弹在客机10米外爆炸导致坠毁,如今面对真正的无人机集群,反倒成了摆设。 而且讽刺的是这种"防空失效"早有先例。今年6月乌克兰"蛛网"行动中,117架无人机跨越4000多公里,连西伯利亚的军事基地都炸了,俄军号称先进的防空网连三成目标都没拦住。 乌克兰把民用组件拼出的无人机玩出了战略花样,用离线AI导航和民用4G网络规避电子战,让俄军拦截成本飙升到自身攻击成本的8000倍。 就像这次图阿普谢港袭击,乌军可能只用了几十架单价几千美元的无人机,而俄军若动用导弹拦截,每枚成本就得数百万美元,这种"以硅换钢"的玩法,简直是给俄军算好了经济账。 图阿普谢港的受损直接捅了俄罗斯的经济软肋。作为单一能源出口节点,它的结构性损伤瞬间打断了黑海沿岸能源运输网络,迫使俄紧急调整运输路线。 要知道能源出口是俄经济的压舱石,而这类关键设施的抗风险能力却弱得惊人。 最要命的是乌克兰的战术已经形成套路:先用无人机群饱和攻击消耗防御,再精准打击核心设施。 今年以来俄军对乌发动的空袭中,71架无人机都能被乌军击落39架、拦截21架,反观俄军自己的防御,连本土港口都守不住,足见攻防体系的失衡。 俄军的困境还藏在更深层的死循环里。一方面,无人机技术迭代太快,乌克兰把商用现货组件改造成攻击武器,成本低到可以批量"投喂"防空系统;另一方面,俄军防空系统还在吃苏联老本,要么像铠甲-S1那样对贴海飞行目标束手无策,要么像"山毛榉"那样连敌我都分不清。 而让人头疼的是乌克兰已经摸清了俄军情报漏洞,上次"蛛网"行动就是用货运卡车把无人机直接送进俄境内组装,这次图阿普谢港的袭击,恐怕又是类似的渗透套路。 现在的局面很清晰:俄罗斯越是依赖能源出口,图阿普谢港这类枢纽就越成命门;防空系统吹得越响,拦不住无人机就越显尴尬。 乌克兰已经用"蛛网"行动证明,无人机能打军事基地,这次又用图阿普谢港袭击证明能掐经济命脉。 要是俄军补不上防空的窟窿,下次被盯上的可能就是其他能源枢纽——毕竟用50万美元无人机群毁掉13架单价1.5亿美元的轰炸机,这种1:390的费效比,谁看了都得心动,俄罗斯的"石油钱袋子"迟早要被这样的精准打击掏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