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崩得太突然!郭台铭绝对没料到,以前大陆工厂灯火通明的代工巨头,如今像破气球般迅速泄气,帝国说没就没了! 想当年富士康在深圳龙华厂区的风光,郭台铭摔碎诺基亚喊出“经得住摔打”时,恐怕没人能想到这个代工巨头会有车间空荡荡的今天。 郑州工厂最火的时候,一天能造几十万部iPhone,全世界七成的iPhone都从这儿走出去,郭台铭那句“不是中国成就富士康,是富士康给大陆人民饭吃”的狂言,当时听着竟还有几分底气,可这份底气终究被订单流失和战略误判一点点磨没了。 崩得快的根儿确实在订单被抢,远在2013年,和硕就先给了富士康一记闷棍,硬生生抢走了iPhone4S和iPadMini的核心订单,直接导致富士康母公司鸿海当季营收暴跌19%,创下近十年最大跌幅,而和硕同期营收反倒暴涨31%,一降一升之间,代工江湖的天平已经开始倾斜。 要知道当时苹果订单占了富士康营收的60%到70%,相当于半条命都系在苹果身上,被和硕虎口夺食后,富士康连员工招聘都停了,反观和硕却计划把大陆工人数量增加40%,这对比简直刺眼。 讽刺的是和硕后来还拿下了MacBookAir18%的订单,一步步从富士康的阴影里钻了出来,成了挥之不去的竞争对手。 这还只是开始,后来抢单的对手越来越多,胃口也越来越大。到了2024年,彭博分析师都直言,富士康的iPhone组装份额正被立讯精密、塔塔集团这些后起之秀不断蚕食。 立讯精密早年在富士康眼里或许只是个小角色,可靠着灵活的身段和成本控制,硬是从苹果那儿分到了蛋糕,就连比亚迪都插了一脚,在苹果减单时趁机接下了不少订单。 而苹果自己也不给力,2024年iPhone全球市场份额从20%跌到18%,中国市场更是降到15%,自家产品卖不动,分给富士康的订单自然缩水,以智能手机为主的“消费智能产品”板块营收从3.35万亿元新台币跌到3.17万亿元新台币,曾经的摇钱树彻底成了拖油瓶。 最要命的是苹果还动不动就砍单,2018年那次几乎给了富士康致命一击。当时苹果对iPhoneXR销量预期爆棚,富士康郑州园区一口气备了27条产线,每条每小时能造590台,每天运转19个小时,连深圳观澜的12条产线都随时准备切换过来,几乎押上了全部家当。 结果消费者不买账,上市一个月就降价1000元以上,苹果急着减单500万部,相当于富士康满负荷一周的产能,这下27条产线根本开不起来,只能大规模裁员。 最后鸿海计划当年削减200亿元开支,光iPhone业务就砍了60亿元,非技术岗位裁了10%,前后算下来总共裁了34万人,曾经潮水般的人流终究退了下去。 订单被抢的背后,全是郭台铭的盲目自信和对时代的误判。他总觉得富士康掌握着代工话语权,却没看清大陆制造早就不是当年需要“他给饭吃”的水平了。 立讯精密能崛起,靠的就是大陆制造业在供应链整合、成本控制上的进步,比亚迪更是靠着垂直整合能力虎口夺食,这些本土企业的成长,恰恰是郭台铭视而不见的力量。 可笑的是富士康早早就喊出“百万机器人计划”,结果工业机器人产量从6600个跌到3500个,销量连年下滑,自动化转型雷声大雨点小。 反观郑州厂区后来升级的“灯塔工厂”,就算生产效率提高102%,产能也只占郑州厂区的10%,根本撑不起大局,这转型速度连自己都跟不上,更别说跟对手比了。 郭台铭对市场的判断更是一错再错。2018年押注iPhoneXR时,完全没考虑消费者对高价机的接受度,一头扎进去差点没出来。 后来AI服务器成了新风口,鸿海虽然拿到大单,2024年“云端网路产品”营收涨了近50%,可毛利率反而从6.3%降到6.25%,因为AI服务器看着单价高,系统级代工模式的利润比标准化产品还低,看似找到新出路,实则又跳进了低利润的坑。 他总觉得靠着苹果这棵大树就能高枕无忧,却忘了苹果向来“劈腿”惯了,谁要价低、响应快就给谁订单,和硕靠低价抢单,立讯靠灵活接单,富士康却抱着老大哥的架子不放,等反应过来时,订单已经被分走大半。 当年郑州厂区灯火通明的景象,如今变成了不少车间空荡荡的冷清,这可不是突然发生的意外。 从2013年被和硕抢单营收暴跌,到2018年砍单裁员34万,再到2024年iPhone份额下滑、消费电子业务疲软,富士康的泄气早有迹可循。 郭台铭那句狂言终究成了笑话,不是大陆需要他给饭吃,而是他当年正好踩中了大陆制造崛起的风口,可惜他把风口的力量当成了自己的本事,误判了对手的成长,也误判了时代的变化。 等到订单被抢、车间变冷,才明白代工帝国的根基早就被自己的盲目自信蛀空了,这气球泄气得一点都不突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