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尔,一个90%的人连电都用不上的国家,却凭一己之力点亮了法国三分之一的灯,就靠着地底下那点铀矿。 1957年,法国人就在尼日尔沙漠深处的发现了高品质的铀矿。等到尼日尔独立,法国人早通过各种手段把矿牢牢抓在手里,弄了一个《法尼合作协定》,硬是把铀矿的定价权攥在自己手里,还让阿海珐集团控股了当地的索迈尔铀矿。 这可是全球数得着的大铀矿,法国人一占就是半个多世纪。法国对尼日尔的剥削简直算得明明白白:国际市场上铀矿每单位售价218美元,法国给尼日尔的收购价却仅11美元,连零头都不够,而且法国一年从尼日尔运走的铀矿价值65亿美元,实际仅支付4.5亿非洲法郎(折合7000万美元)。 这笔微薄钱款还得存在法兰西银行,尼日尔想用必须先向法国申请,活像把资源收益当成了“定期存款”。 索迈尔矿的股份更能说明问题,法国欧安诺占63%,尼日尔国企只占37%,但53年来法国拿走了86.3%的产量,尼日尔等于只是个“挂名股东”。 这些挖出来的铀矿石磨成“黄饼”,天天被卡车拉去法国,撑起了法国近七成的核电供应,相当于点亮了法国三分之一的电灯。 可矿场旁边的尼日尔人呢?90%的人连电都用不上,矿坑附近连个正经医院都没有,土壤、水源被开采污染得一塌糊涂,当地人只能举着“外国公司应尊重法律而不是制定法律”的标语抗议,守着“金山”却过着饿肚子的日子。 这场景多讽刺:非洲的地下资源,反倒成了欧洲的“充电宝”,自家却在黑暗里摸爬。法国当然知道这买卖不地道,所以常年在尼日尔驻扎1500名士兵,美其名曰“反恐”,实则就是看着这些铀矿。 2023年尼日尔政变后,军政府要法国大使滚蛋、撤走驻军,法国硬是赖着不走,结果被断了大使馆水电,尴尬了好几天。 法国敢如此硬气,全靠手里的旧协议当“护身符”——那是1967年尼法签署的铀矿开采议定书。作为尼日尔独立后,法国以援助为捆绑签下的不平等条约,它将阿尔利特地区360平方公里矿地租让75年,铀价更由法国单方面敲定,一度低至0.8欧元/公斤,仅为200欧元/公斤市场价的零头。 而这份协议能成为“护身符”,正因为尼日尔的铀资源对法国乃至欧洲至关重要:欧洲每四度核电就有一度来自这里,法国15%的铀供应更依赖这片土地,丢了尼日尔,法国的能源命脉便会岌岌可危。于是,这纸殖民遗留的文书成了法国长期吸血的凭证,直到2025年尼日尔军政府宣布矿场国有化,才彻底将其撕破。 但尼日尔也不是一直能忍。2025年6月,军政府直接宣布把索迈尔铀矿国有化,一脚踢走了欧安诺公司。这公司之前丢了管理权,现在连矿都没了,急得跳脚,说有24亿人民币的铀运不出去,跑去国际法庭告状也没用——矿工工会早就表态了,换自己人管生产照样稳。 这可不是孤例,马里扣了澳大利亚矿企老板要到11亿赔偿,布基纳法索也在抢资源控制权,非洲国家这是集体要回自家饭碗。 有意思的是法国人刚走,尼日尔就找了中核集团合作,新技术新设备马上到位,还通了西非原油管道,石油直接运到贝宁港口,不再单靠法国赏饭吃。 俄罗斯、伊朗也凑过来谈合作,这下轮到法国着急找替补,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突然成了香饽饽。 说到底,这几十年不是尼日尔愿意自己摸黑给法国点灯,是被旧殖民体系按住了脖子,现在脖子一硬,才发现原来自己的资源真能自己说了算。 法国那些“援助”“合作”的漂亮话,在11美元对218美元的差价面前,简直不值一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