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中方正式宣布将于2025年11月10日至2026年12月31日对瑞典

探修説 2025-11-05 17:42:06

11月3日,中方正式宣布将于2025年11月10日至2026年12月31日对瑞典免签,实现了中瑞关系某种意义上的破冰或者突破。那么,这意味着欧盟对中国免签更近了一步吗? 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答案是:近了,但也没那么近。 咱们得明白,中国为什么要对瑞典免签。 这绝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深思熟虑后的“精准出击”。您看看咱们之前给免签的都是谁?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这些都是欧洲的“大户”,是欧盟里的“话事人”。 咱们把这些国家争取过来了,就等于在欧盟内部打开了一个缺口。 现在轮到瑞典,意义就更不一样了。瑞典是北欧的代表,过去一直以“人权卫士”自居,跟咱们关系很僵。 现在咱们主动示好,等于是在告诉整个欧洲:看,连过去最反对我们的瑞典,我们都能坐下来好好谈,都能给予善意。你们其他国家,还有什么理由继续抱着冷战思维不放? 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外交策略,叫“以点带面,分化瓦解”。欧盟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它内部有27个国家,各有各的小算盘。 有的国家想跟中国做生意,赚大钱,比如德国;有的国家则在安全上依赖美国,总想给中国找点麻烦。 咱们通过免签这种实实在在的好处,让那些想合作的国家尝到甜头,让它们在欧盟内部为我们说话。这样一来,那些顽固派的势力就会被削弱。 您想,当德国、法国的商人可以轻松地来中国谈生意,而他们国家的公民来中国旅游说走就走的时候,他们还会支持那些政客天天嚷嚷着要“制裁中国”吗?不会的。 民意和商业利益,最终会战胜那些空洞的政治口号。 而且,免签带来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一个瑞典游客来中国,吃住行购,哪样不要花钱? 咱们现在正需要提振消费,拉动经济,这些外国游客送上门来的“外汇”,咱们为什么不欢迎?他们亲眼看到的中国,跟他们西方媒体里看到的,完全是两个世界。 他们看到的是高楼林立、安全有序、人民友善的现代中国,而不是那个被妖魔化的“专制国家”。 这种“民间外交”的效果,比咱们在外面开一百次新闻发布会都管用。他们回去后,会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亲朋好友,这就是最真实的“中国故事”。 但是,咱们也得清醒地看到,想让整个欧盟对中国免签,难,太难了。 最大的障碍,就是欧盟那个“一票否决”的机制。欧盟做任何重大决定,都需要27个成员国一致同意。 只要有一个国家反对,这事就黄了。您想想,27个人,心思各异,想让所有人都点头,比登天还难。 现在欧盟里,像立陶宛、爱沙尼亚这些东欧小国,因为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对俄罗斯怕得要死,所以对美国言听计从,美国让他们干啥他们就干啥,让他们同意给中国免签,比杀了他们还难。只要这几个“钉子户”在,中欧免签就很难实现。 还有一个核心问题,叫“对等原则”。 咱们现在是单方面给它们免签,是咱们大度,是咱们自信。可欧盟呢?他们给咱们免签了吗?没有。 咱们中国人去欧洲,还是要去大使馆排队交材料,办那又贵又麻烦的申根签证。人家凭什么要求我们给他们免签,他们却不对我们开放?这不公平。 所以,咱们现在的策略就是,我先做给你看,我拿出我的诚意。 你们欧盟内部自己去商量,什么时候你们觉得给中国免签是件好事了,什么时候你们能达成一致了,再来跟我们谈。我们把球踢给了他们,我们掌握了主动权。 这条路可能很长,但我们有耐心。就像当年我们加入WTO一样,谈了十几年,经历了无数坎坷,但我们最终成功了。今天的中欧免签之路,也是如此。 我们每给一个国家免签,都是在为最终的胜利铺路。这股势头,已经起来了,谁都挡不住。 咱们就等着瞧吧,总有一天,中国人也能拿着护照,说走就走,畅游整个欧洲。那一天,不会太远。

0 阅读:5

猜你喜欢

探修説

探修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