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狂泻美股狂欢:为何我们千亿减持,他们万亿回购?2025年9月,A股市场掀起一

法兰克漫说商业 2025-10-30 18:09:52

A股狂泻美股狂欢:为何我们千亿减持,他们万亿回购?

2025年9月,A股市场掀起一轮强劲上涨,与此同时却出现了近400家公司发布股东减持计划的景象,累计套现金额达190亿元。2014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股市场2024年标普500指数成分股公司回购股票总金额高达9425亿美元,中美资本市场呈现“一边减持潮,一边回购热”的奇观。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资本生态?A股何时能从“减持市”走向“回购市”?

一、市场生态对比:A股“减持市”与美股“回购市”

截至2025年9月,A股已有400余家上市公司发布重要股东减持完成公告,涉及股东数量超600名。

这一现象在股价上涨期间尤为明显——2025年7月至9月,A股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减持金额累计达到约889亿元。

减持潮集中出现在股价高位。以先进制造和TMT(科技、媒体、通信)为代表的“明星赛道”成为减持重灾区。例如,海立股份在股价七月涨超35%、八月再涨超55%的高位时期,控股股东宣布拟减持不超过1073.34万股。

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美股市场却上演着另一种故事。2024年,美股回购金额几乎与分红金额持平,成为回馈股东的主要方式。苹果公司2024财年回购规模创下纪录,达到949亿美元,甚至超过了当年净利润。

产业资本的选择揭示了市场本质。A股大股东见涨就减,把股市当提款机;美股企业则通过回购与股东成为利益共同体。这一减一回购之间,体现了完全不同的资本市场哲学。

二、资本市场定位:“输血市”与“造血市”的根本差异

从市场结构深度分析,A股与美股的根本差异在于定位不同。

A股长期以来被视为“融资市”,主要为企业和国企提供融资渠道。

而美股则是典型的“投资市”,形成了“企业盈利-回报股东-吸引资金-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不同的市场定位导致了截然不同的资本循环机制。

美股形成了完整的价值创造闭环:企业盈利后,通过回购提升每股收益,同时吸引更多资金流入,进而推动股价上涨。过去五年,美股上市公司年均股票回购金额约9672亿美元,而同期A股仅为973亿元,相差近十倍。

A股市场则存在明显的资金流出机制不平衡问题。行情向好时,股东减持行为明显增多,导致“分红-减持-离场”的流动性漏斗。2025年上半年,有1100多家A股上市公司遭遇重要股东减持,减持总额超过1300亿元。

一个健康的市场不应是“零和游戏”。美股为何长牛?因为所有参与者都能从企业成长中获益。A股为何牛短熊长?因为产业资本将股市视为“套利工具”而非“共赢平台”。

——————————————

三、重塑A股生态:从“套利逻辑”到“共赢逻辑”

A股市场的生态正在逐步改善。监管层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

2024年发布的“国九条”等政策强调要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推动上市公司提升回报股东的能力。

证监会就《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增加大股东通过大宗交易减持前的预披露义务,严格规范大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减持。

将大股东减持与回购挂钩可能是解决方案之一。有研究建议,当上市公司累计分红或回购金额占二级市场融资总额的比重低于一定比例时,应限制大股东减持行为。对于重视回购的上市公司,则可给予更宽松的减持政策。

同时,需要改变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市值诉求。2024年国务院国资委提出将市值管理成效纳入央企负责人考核体系,这一转变有望推动国企更积极地运用回购工具。

改变资本市场的基因。只有当上市公司真正重视股东回报,当大股东从“套现思维”转向“共赢思维”,A股才能迎来真正的长牛。

随着监管政策持续完善,A股“减持潮”有望逐步退去。但根本性的转变仍需市场各方共同努力:监管层需继续完善制度设计,上市公司需提升股东回报意识,投资者则需用脚投票,支持那些真正重视股东回报的公司。

未来的A股市场,能否从当前的“减持市”逐步转向“回购市”?这将取决于我们能否真正建立起资本市场的共赢生态。

0 阅读:0
法兰克漫说商业

法兰克漫说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