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柏林的一场贸易会议上,德国经济部长凯瑟琳娜·赖歇发出灵魂拷问:“德国企业不

文人学社 2025-10-30 11:04:05

最近在柏林的一场贸易会议上,德国经济部长凯瑟琳娜·赖歇发出灵魂拷问:“德国企业不应该单方面依赖中国,尤其是在原材料方面。我早就向你们呼吁过要建立一套多元化的供应链体系了,但这至今也没能实现。我就不明白了,这中国的供应链你们是非依赖不可了是吗?” 这番带着困惑的质问,将德国企业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问题推到台前。 梳理中德在原材料领域的贸易数据、德国企业选择中国供应链的深层原因,以及供应链多元化面临的现实挑战,能清晰看到这种 “依赖” 并非主观选择,而是全球产业分工与市场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解决之道也并非简单 “脱钩”,而是在合作基础上理性优化。 德国企业对中国原材料的依赖,源于中国在全球原材料产业链中的独特地位。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锂、钴等关键原材料生产国与加工国,其中稀土加工产量占全球 85%,锂加工产能占全球 60%。 这些原材料是德国汽车、电子、新能源等优势产业的核心原料 —— 德国电动汽车产业每年需进口的锂,有 42% 来自中国;汽车芯片制造所需的稀土,70% 依赖中国供应链。 中国不仅能提供稳定的原材料供应,还形成了从开采、冶炼到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能满足德国企业对原材料纯度、规格的精细化需求,这种 “一站式” 供应能力在全球范围内难以替代。 德国企业未能实现供应链多元化,受限于全球原材料分布与产业成本的现实约束。 赖歇部长呼吁的 “多元化”,需要德国企业寻找中国之外的原材料供应方,但全球优质原材料资源分布不均。 锂资源主要集中在智利、澳大利亚,稀土资源主要在蒙古、美国,这些地区要么开采成本高,要么加工产业不完善,无法像中国那样提供低成本、高稳定性的供应。 以澳大利亚锂矿为例,其开采成本比中国高出 30%,且需运到中国加工后才能满足德国企业需求,整体成本反而更高。 同时,德国企业若重新搭建新供应链,需投入巨额资金建设仓储、运输、加工设施,短期内难以收回成本,这让许多企业对 “多元化” 望而却步。 中德在原材料领域的合作,早已超越 “单向依赖”,形成深度互嵌的利益格局。 中国向德国出口原材料的同时,也从德国进口高端设备、汽车零部件等产品,2024 年中德双边贸易额达 2900 亿欧元,其中原材料相关贸易占比 18%,双方在产业链上形成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共生关系。 德国汽车巨头大众、宝马在华设立新能源汽车工厂,既依赖中国的锂、稀土供应,也为中国提供了先进的汽车制造技术。 中国稀土企业则通过与德国化工企业合作,提升稀土深加工技术,双方合作实现了互利共赢,这种互嵌关系让 “单方面依赖” 的说法显得片面。 面对供应链优化需求,中德已开始探索更可持续的合作模式。 2025 年初,中德签署《原材料合作备忘录》,约定在非洲、南美联合开发原材料项目,德国企业提供资金与技术,中国企业负责项目建设与运营,共同打造 “多元化、低成本” 的原材料供应链。 德国巴斯夫集团已与中国企业合作,在智利建设锂矿加工基地,既降低对中国本土原材料的依赖,也维持了供应链的稳定性。 这种 “合作式多元化” 模式,既回应了德国对供应链安全的关切,也延续了中德在产业链上的优势互补,避免了 “脱钩” 带来的产业冲击。 赖歇部长的拷问,本质上反映了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各国对供应链安全的焦虑。 但解决这种焦虑,不应走向 “非此即彼” 的对抗,而应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构建更具韧性的全球供应链。 中德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在原材料领域的合作不仅关乎两国产业利益,也影响全球产业链稳定。 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入,德国企业将在保障供应链安全的同时,继续享受中国产业链的优势,这种理性务实的合作,才是应对全球产业挑战的正确选择。

0 阅读:42

评论列表

天火

天火

1
2025-10-30 12:31

欧洲还想脱离美国的依赖呢,结果呢?这脸被打多了别人就认为不是脸了。

猜你喜欢

文人学社

文人学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