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回自己的国家!”10月25日,广东深圳,几名印度人坐地铁时,竟然在大庭广众之

文人学社 2025-10-30 10:04:17

“滚回自己的国家!”10月25日,广东深圳,几名印度人坐地铁时,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吃手抓饭!虽然有人上前劝阻过他们,可印度人根本不听,地铁站回应:对所有乘客都一视同仁,不会因为是外国人不管。 当时车厢内挤满通勤乘客。两名印度乘客的餐盒里,咖喱汁不时滴落在座位和地板上,有乘客因气味不适申请调换座位。 当其他乘客用英语提醒“地铁内禁止饮食”时,对方以手势比划“饥饿难耐”,未停止进食。更直接的冲突发生在咖喱汁溅到邻座裤子时,两名乘客直至下车都未清理食物残渣。 事件引发对规则执行与文化差异的讨论。 深圳地铁依据相关规定,车站付费区及列车内禁止饮食,婴儿饮食除外。地铁运营方回应称,当天安全员巡查时未发现异常,推测乘客是在巡查其他车厢期间开始用餐。 针对“是否区别对待外籍乘客”的质疑,地铁方明确表示对所有乘客一视同仁,后续将加强员工培训与车厢巡查。 这场争议折射出公共空间管理的复杂性。深圳作为常住外籍人口超12万的国际化都市,类似跨文化摩擦并非首次。 2022年曾有中国女子在地铁吃汉堡时掉落碎屑,主动跪地用湿纸巾擦拭干净,获得网友宽容。 而此次事件中,部分网友认为“文化传统不能凌驾于公共规则”,律师指出香港地铁对同类行为直接罚款2000港币,深圳的“弹性执法”可能削弱规则权威。 深圳地铁已开始采取改进措施。在福田站、深圳北站等10个重点车站增设印地语、韩语版“禁止饮食”标识,计划开展“地铁文明出行月”活动。 有市民建议建立“分层应对”机制:首次轻微违规者接受多语种提示教育;拒不配合者依规处罚;特殊情况如低血糖者引导至站台“爱心服务区”临时就餐。 争议核心是公共空间的边界感。如果乘客能在站台饮食区用餐,或提前征求周围乘客同意,冲突或可避免。文化差异需要包容,但前提是“不侵犯他人权益”。 深圳地铁增设多语言标识、开展文明宣传,正是试图在规则刚性与人文温度间寻找平衡。 当1200万深圳本地居民与12万外籍人士共享地铁空间,“无声、无味、无垃圾”的乘车环境需要共同维护。规则的清晰与执行的统一,既是城市文明的体现,也是对不同文化背景乘客的平等尊重。

0 阅读:39

猜你喜欢

文人学社

文人学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