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今天(10月30日)报道:“德国总理默茨:‘不能让美中两国单独决定科技的未来’。默茨强调,德国和欧洲必须‘实现技术主权,不能让美国和中国单独决定科技的未来’。” 这话听着挺提气,像极了欧洲终于要从美中科技博弈的夹缝里直起腰杆。可稍微琢磨下就会发现,默茨喊出的“技术主权”更像句壮胆的口号,背后藏着的全是欧洲当下的尴尬与焦虑。毕竟谁都清楚,现在的欧洲早不是那个能和美国掰手腕、在全球产业链说一不二的角色了。 欧洲的科技命脉早就被两头牵着。数字服务领域被美国的互联网巨头牢牢把控,手机里的系统、日常用的社交软件,几乎难觅欧洲本土产品的影子。更要命的是关键矿产,从新能源汽车电池到导弹制造都离不开的稀土,中国在加工领域几乎占据垄断地位,成本比竞争对手低30%不说,还掌握着核心技术的出口话语权 。前阵子中国加强稀土管控,欧洲防务产业立马慌了神,因为哪怕是一枚导弹,都得靠镝、铽这些中国管控制的元素撑着场子。 默茨不是没动真格的。他上台后搞了“万亿欧元复兴计划”,想在半导体、新能源这些硬核领域重建德国制造的优势,还拉着英法搞“欧洲技术主权倡议”,砸500亿欧元补短板 。可理想和现实差得太远,欧盟早就通过了《关键原材料法案》,但执行进度慢得让人着急。瑞典、芬兰的采矿项目要么被环保组织拦着,要么陷在行政诉讼里,想建个精炼厂都得闯过无数关卡。 更矛盾的是默茨的“两面下注”。一边喊着要摆脱依赖,一边又不敢真的和美国、中国彻底切割。美国搞芯片出口限制,欧洲企业不敢违抗;中国收紧稀土管控,默茨又急着跳出来说“中方无权过问”,全然忘了自家企业的生产线还攥在别人手里。这种既想抱美国大腿求安全,又想靠中国保供应链的心态,根本撑不起“技术主权”的底气。 说到底,默茨的表态更像是给欧洲盟友画的一张饼。《金融时报》早戳破了真相:欧洲要是再拿不出实在动作,迟早沦为中美科技竞争的“永久附庸” 。没有打破环保法规桎梏的勇气,没有统一的产业规划,光靠喊口号,怎么可能从美中手里抢回科技未来的话语权?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