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快讯 中美关系紧张的不行 10月28日,中美经贸磋商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中方明确表示,愿与美方通过平等对话协商解决分歧, 推动双边经贸关系健康发展,双方围绕多项共同关心的重要经贸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富有建设性的交流磋商 这话听着熟悉吧?每次中美坐下来谈,类似的表述总能见着。但懂行的都知道,“坦诚深入”的背后,往往藏着没说透的博弈,“富有建设性”更不代表问题真能解决。毕竟这次磋商碰的都是硬骨头,芬太尼贸易、稀土管控、农产品采购,哪一个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利益点。 最绕不开的还是关税那道坎。中方早就亮明态度,希望美方取消2018年以来加征的所有制裁和关税,这是恢复经贸正常化的关键一步。可美方那边算盘打得精,一门心思要把关税当成筹码,逼中国在产业竞争上让步,说到底还是想维护自己的全球经济主导地位。这种诉求上的根本冲突,不是靠几句“建设性交流”就能抹平的。 有意思的是,这次磋商的时机选得很微妙。前几天刚有消息说双方“未达共识”,转头就传出“达成基本共识”的说法,不同信源的反差透着满满的博弈感。其实这也不新鲜,中美经贸磋商早就进入了“谈-停-谈”的循环,短期内可能会有小范围的战术妥协,比如延长关税暂停期、推进芬太尼执法合作,但战略层面的分歧根本绕不开。 中方要的是不受干扰的发展权,毕竟制造业升级、科技突破都容不得外部掣肘;美方想的是制造业回流,生怕自己的产业优势被稀释。这两种诉求撞在一起,就像两辆朝着不同方向开的车,想在同一条路上平稳行驶,难度可想而知。但即便如此,双方还是愿意坐下来谈,本质上都是清楚的——中美经济早就是你中有我的共同体,真闹到彻底脱钩,没有赢家。 从全球视角看,这场磋商的意义早就超出了两国本身。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大宗商品的价格、甚至不少国家的出口数据,都盯着吉隆坡谈判桌上的动静。之前美方搞的对华造船业301措施,已经让不少依赖中美市场的企业头疼,要是再在稀土、农产品这些领域卡脖子,波及的会是一整条产业链上的无数从业者。 说到底,中美经贸博弈从来不是“谁赢谁输”的零和游戏。中方的“平等协商”不是客套话,而是看清了合作的本质;美方要是还抱着“以压促谈”的老思路,只会让分歧越来越深。毕竟经贸问题从来不是政治筹码,折腾到最后,受伤的还是普通企业和消费者。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