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为了生育率,开始对高校女生下手了,近日,据俄罗斯方面消息,普京为了俄罗斯人口,将对俄罗斯高校的女大学生给予宽松的政策。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俄罗斯的人口危机已经到了不得不动真格的地步,10月23日,普京在国家人口与家庭政策执行委员会会议上放了个大招,直接把目标锁定在了高校女大学生身上。 允许她们在读书期间结婚生子,给补贴,建母婴室,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背后藏着的是这个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国家的深层焦虑。 数字不会说谎,2024年俄罗斯只出生了122.2万人,创下1999年以来的最低纪录,从2018年到2023年,五年时间里人口减少了一百五十多万。 更可怕的是趋势,2025年第一季度的出生人口又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按照这个速度往下滑,到2046年俄罗斯人口可能跌破1.39亿,而老年人占比会从现在的不到四分之一飙升到接近三成。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劳动力短缺,意味着经济失去活力,意味着整个国家的未来都在打问号。 普京这次把注意力放在女大学生身上不是没有道理的,二十岁出头的年轻女性正处在生育的黄金年龄段,可她们最大的顾虑就是生孩子会不会耽误学业,会不会找不到工作。 过去俄罗斯也发过补贴,给多子女家庭发汽车、提供房贷优惠,但这些政策对还在校园里的学生来说太遥远了。 她们需要的是当下就能解决的实际困难,比如怀孕了还能不能继续上课,生了孩子往哪儿放,奶粉钱从哪儿来。 新政策算是踩到了痛点上,现在27个地区已经开始给怀孕的全日制学生发放一次性补助,金额大多在10万卢布左右。 生第一个孩子能拿到67.7万卢布的补贴,到2028年这个数字预计会涨到118.8万卢布,莫斯科国立大学还专门建了三个标准化母婴室,温奶器、婴儿护理台、临时休息床全都配齐了。 产假也给得很大方,首胎产假前后加起来有140天,期间每个月还能领取相当于平均工资40%的补贴。 光从政策本身看,俄罗斯确实下了血本,整个“家庭”项目计划到2030年要砸进去18万亿卢布。 为了营造生育氛围,政府甚至在去年底通过立法禁止宣传不生孩子的观念,违反的人最高要罚40万卢布,这种动作之大、力度之强,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多见。 但问题在于,生孩子从来不只是钱的事,试点政策的高校里,有生育意愿的女生确实比去年涨了近两成,可这个数字能不能持续增长还得打个问号。 俄罗斯职场对女性并不友好,有100项工作明确禁止女性从事,一个在校期间就生了孩子的女生,毕业后拿着简历去找工作,雇主会怎么想?会不会觉得她需要更多假期、精力会被分散?这种隐形的职业歧视不解决,再多的补贴也只能管一时。 更现实的压力来自经济层面,全俄有三分之一的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莫斯科大学法律系一年的学费就要将近40万卢布,曾经还出现过75个地区一年半没发生育津贴的情况。 年轻人连自己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怎么敢轻易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有人算过账,就算补贴能拿到手,带孩子的时间成本、精力消耗、职业发展的延误,这些隐性代价加起来远比账面上的数字要沉重得多。 俄罗斯不是第一次尝试用补贴刺激生育率了,2007年推出的“母亲基金”曾经让生育率从1.16回升到1.6,但好景不长,2021年起人口又开始逐年下滑。 之前还搞过“怀孕日”放假、给多子女家庭颁发勋章,甚至有议员提议让女生先生孩子再上大学,这些政策的共同特点是只盯着“生”这个动作,却没解决“养”的全过程。 生育率低迷折射的是整个社会系统的问题,远东地区缺人口,可那里气候恶劣、经济发展滞后,年轻人根本不愿意去,欧洲部分的幼儿园床位紧张,孩子出生就得排队等入园名额。 女性在职场上受到的隐性歧视,生完孩子后保姆的费用可能比自己的工资还高,这些结构性矛盾不解决,再精准的政策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说到底,让年轻人敢生孩子,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支持体系,不只是钱的问题,还有职业发展的通道、托育体系的完善、社会观念的转变。 把生育的压力更多地压在女性身上,暗含着“女性的天职就是生孩子”这种陈旧观念,反而会引起年轻一代的抵触。 俄罗斯这步棋走得很急,也很无奈,一个拥有17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国家,人口却只有1.4亿出头,这种反差本身就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但人口增长从来不是靠某个群体就能扛起来的,它需要整个社会创造出让年轻人敢恋爱、敢结婚、敢生育的环境。 如果只是把目标对准高校女生,却不去改变那些真正阻碍生育的深层因素,那这场人口保卫战恐怕还要打很久。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生育率降至2000年以来低点,普京宣布:提高在校学生孕产津贴——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