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将皇位传给了朱允炆,可朱允炆继位后,他却发现了一个问题:爷爷朱元璋几乎将明

如梦菲记 2025-10-25 12:51:32

朱元璋将皇位传给了朱允炆,可朱允炆继位后,他却发现了一个问题:爷爷朱元璋几乎将明朝的开国功臣屠戮殆尽,到了自己手里已经是无人可用了,如此形势下,他很难找出一个真正有战斗经验的人去对付朱棣。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朱元璋将皇位传给了朱允炆,可朱允炆继位后,他却发现了一个问题:爷爷朱元璋几乎将明朝的开国功臣屠戮殆尽,到了自己手里已经是无人可用了,如此形势下,他很难找出一个真正有战斗经验的人去对付朱棣。   这个问题的根源要追溯到洪武十三年,那一年,丞相胡惟庸被指控谋反,朱元璋借机动手,前后杀了三万多人,那些从濠州就跟着他打天下的老兄弟,比如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全家都没能幸免。   十三年后,蓝玉案又来了一次更狠的清洗,一万五千多人掉了脑袋,整个军事指挥体系几乎被连根拔起。   朱元璋晚年更是不留情面,颍国公傅友德因为儿子佩剑的小事被逼自杀,宋国公冯胜随便安个罪名就赐死了,老爷子心里想得明白:这些人功劳太大,孙子镇不住,不如我来解决掉。   可他没想到,自己砍掉的不只是威胁,还有整个国家的军事根基,等朱允炆坐上龙椅时,环顾朝堂,能拿得出手的将领就剩下耿炳文这个快七十岁的老头。   耿炳文一辈子打的都是守城战,对付蒙古人还行,碰上朱棣这种边军统帅就完全不够看了。   第二个选择是李景隆,李文忠的儿子,家世显赫,可问题是这人根本没上过真正的战场,黄子澄力荐他,说他能担大任,结果呢?   五十万大军到了德州,被朱棣打得稀里哗啦,他自己乔装成老百姓才逃回来,第二次又给了他六十万人,在白沟河又是一场惨败,粮草辎重全扔了,反倒便宜了朱棣。   朱允炆急得团团转,兵部尚书齐泰又推荐了平安,平安确实有点本事,白河沟那次差点活捉朱棣,可李景隆在中军大营愣是不敢发兵支援,眼睁睁看着到手的战机溜走。   后来启用盛庸,东昌之战打得不错,差点射穿朱棣的铠甲,可朝廷又派了个不懂军事的太监去监军,盛庸想回援南京都被拦住,只能眼看着京师陷落。   其实朱元璋也不是完全没给孙子留后路,云南的沐晟手里有三十万沐家军,那是沐英留下的精锐部队,沐英当年为太子朱标哭到吐血而死,沐家对朝廷忠心耿耿。   可朱允炆犹豫了,觉得云南太远,调兵要好几个月,来不及,他没算到李景隆败得更快,等沐晟整顿好兵马,朱棣已经渡过淮河了。   最讽刺的是,朱元璋清洗功臣时漏掉了一个人,镇守大宁的陈亨,这人官职不算高,手下有三万精锐骑兵,常年跟蒙古人作战,战斗力极强,朱元璋大概觉得他只是个边将,构不成威胁,就没动他。   可偏偏是这个被忽略的角色,成了压垮朱允炆的最后一根稻草,朱棣起兵后最缺的就是兵,他忽悠宁王朱权,顺带把陈亨和大宁卫都收编了。   有了这支生力军,朱棣的部队战斗力直接翻倍,从防守反击变成主动出击,南军再也招架不住了。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的大军渡过长江,直扑南京,此时朱允炆手里已经没有能打的将领了,盛庸在淝水败了之后,再也没人能挡住燕军的步伐。   不到一个月,南京城破,朱允炆在宫中失踪,这场持续四年的叔侄之争以朱棣全胜告终。   回头看这段历史,真的让人唏嘘,朱元璋杀功臣时以为是在排除隐患,给孙子铺平道路,可他忘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乱世需要的是能打仗的人,不是只会听话的人。   一个国家的军队,需要的是经验丰富的将领,而不是家世显赫的草包,傅友德若在,白沟河的败仗不会发生;蓝玉若在,朱棣根本不敢出兵,可这些假设都没有意义了,因为他们早就被朱元璋亲手杀掉了。   朱允炆输得其实不冤,他接手的不是一个完整的帝国,而是一座被挖空了地基的大厦,看起来金碧辉煌,实际上脆弱得不堪一击,朱棣这阵风一吹,轰然倒塌也就成了必然。   更可悲的是,朱允炆连仅存的力量都没用好,沐家军来不及调,平安盛庸被掣肘,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江山易主。   这场悲剧的根源,不在朱允炆的无能,而在朱元璋的猜忌,一个父亲用极端手段埋下的雷,最终由他的孙子来承受苦果,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