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日军打进威海。他们闯进天后宫,把住持道士吊起来毒打,眼看要杀人,有

靖江的过去 2025-10-26 10:50:39

1938 年,日军打进威海。他们闯进天后宫,把住持道士吊起来毒打,眼看要杀人,有人及时赶来救下道士。 后来,这位道士总在日军据点附近活动,专门收拾落单的日寇。 1938 年 3 月 7 日,威海卫城被日军炮火打得直抖。日军带着舰船和飞机从烟台开来,国民党专员郑维屏带部队逃去羊亭,海军教导队往草庙子方向跑。整座城没防备,成了空城。 天后宫晨钟还没响,一队日军扛着枪踹开庙门。他们把 23 岁的住持毕云捆起来,吊在院里柏树上。毕云刚当住持没多久。 “说!国民党要员藏哪儿了?” 日军曹长抬脚就踹毕云肚子。 毕云嘴角渗血,嘴唇咬得发白。他此前帮过受伤的国军士兵,此刻却啥也不说,眼神特别坚定。 毕云的命比黄连还苦。1915 年他在神道口村出生,家里穷,刚生下来先送天后宫,又转赠给文登天福山的孤寡老太,7 岁才回天后宫当道士,大伙都叫他 “小老道”。 天后宫的大师傅早年是义和团拳师,见毕云骨骼结实,就把一身武艺传给了他。 十年里,毕云每天勤学苦练,单掌能劈八块青砖,流星锤甩三丈远能碎茶盏,攀城墙两三步就能窜上去,跟走平路一样。 “这孩子是块练武的好料。” 师傅临终前嘱咐他,“记住,练武是为了护国安民。” 1938 年初,毕云继承了师傅的掌门职位,没料到战火来得这么快。 日军的皮鞭一下下抽在毕云背上,血水渗过道袍。刺刀快戳到喉咙时,“仁和东” 船行经理孙大记跑过来:“太君,这人是本地名人,杀了会坏名声。” 原来徒弟李文见师父遇险,跳墙逃出报信,孙大记才赶来周旋。靠着这番营救,毕云捡回命。 当天晚上,徒弟李文浑身是血爬回庙:“师父,他们逼我鞠躬,我不鞠就被打了。” 李文进城买菜不肯给日军行礼,被打得满身伤。毕云摸了摸徒弟肿脸,抓起青铜香炉砸向墙,咬着牙说:“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毕云把菜刀磨成匕首,藏在威海南大石硼附近。 1938 年 4 月的一个晚上,两个日军在路边抽烟。黑影闪过,毕云一拳打翻一个,又用匕首捅倒另一个。他擦了擦刀上的血,直奔城西日军据点 —— 半月前就是这里的日军打了他。 接下来几天,毕云在据点附近盯日军动静。他发现一个日军伍长带两个士兵出城,准备去村里祸害百姓,就提前躲进必经之路的芦苇丛。 “太君,前面有花姑娘!” 他学着汉奸腔调喊。 三个日军进了埋伏圈,毕云立刻冲上去。伍长要拔刀,毕云一脚踢倒他,一拳砸在胸口。伍长吐着血挣扎,毕云按住他掐断喉管。另外两个士兵也被匕首解决,三具尸体沉进河里。 连杀五个日军后,天后宫待不下去了。毕云投奔国民党郑维屏的部队,可这支部队军纪差,一次战斗中他负了伤,竟被扔在树林里不管。 幸亏八路军威海区队路过,发现奄奄一息的毕云,用担架抬回根据地。军医包扎时说:“同志,我们是人民的队伍。” 毕云看着战士们带补丁的军装,想起师傅临终的话。伤好后,他争取了郑维屏部十多名士兵弃暗投明,一起加入威海区队,成了抗日大队的武术教官。 1940 年 8 月,大队成立特务排,全穿便衣,群众叫他们青年便衣队。毕云教战士们练武,还研究出伏击战术。他们先后袭击马井泊等据点,截击日伪军运输队,缴获不少粮食和布匹。 威海日军一听毕云名字就害怕。1942 年春天,毕云入了党,后来当上威海卫一区区长,兼区中队队长。 1942 年冬天,日军发动 “拉网扫荡”,搜捕抗日队伍。毕云带 20 多个战士掩护群众转移,到西夏埠村时,被数倍于己的敌人围住。 “同志们,跟我冲!” 毕云端起缴获的枪,第一个朝敌阵冲。 没打多久,一颗子弹穿透他腹部,肠子流出来。他撕布条缠了缠,继续指挥:“把石头推下去砸他们!” 战士们跟着抵抗,可敌人太多。最后一颗手榴弹爆炸时,毕云靠在树干上,看着群众突围的队伍,嘴角露出微笑。 他和战士刘安都中了好几枪,再也没站起来。 毕云牺牲时才 28 岁。战友们把他埋在沟于家村大庙后,解放后迁到文登天福山陵园。 他生前只留下一张合影,是在天后宫任教时拍的。照片里他站在徒弟中间,神采奕奕,不怒自威。 几十年后,威海刘玉明老人整理父亲遗物,翻出了这张照片。老人的父亲当年和毕云一起抗日,他摸着照片手抖着说:“这是真正的英雄。” 如今在威海烈士陵园,毕云的墓碑上刻着 “侠骨丹心,浩气长存” 八个字。来往的人看到这八个字,都会想起那个从道士变成抗日英雄的年轻人。

0 阅读:0
靖江的过去

靖江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