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运20飞不过去,那就飞歼20过去,反正总得飞一个。有人问,为啥接志愿军烈士回家,必须用歼20和运20? 这问题背后,藏着许多人共同的疑问:为何要用我们最顶尖的战机迎接英灵归来? 答案在空中那份无声的对话里。今年9月12日,运-20搭载着30位志愿军烈士遗骸进入中国领空,四架歼-20立即迎上护航。这五架战机组成的编队,在苍穹之上完成了一次跨越历史的集结。运-20的呼号是“跨江50”,缅怀1950年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壮举;歼-20的呼号是“凯旋”,寄托着对英雄终得归来的敬意。 最庄严的仪式感,往往不需要言语。当运-20降落在沈阳桃仙机场,机场用最高礼遇“过水门”为英烈接风洗尘。护送棺椁的礼兵特意调整了步速,从通常的每分钟120步降至80步。每一步起落节奏一致,无声的礼步诉说着深切的敬仰和思念。 这不是简单的礼仪展示,而是一个国家对自己历史的尊重。截至2025年,我们已经接回12批共1011位在韩志愿军烈士。年年如此,从不间断。 看看那些在现场等候的志愿军老战士吧。他们白发苍苍,眼眶湿润,等待着70多年未见的战友。这一刻,不再是国家仪式,而是穿越时空的重逢,是生者对死者的承诺。 为何必须是歼-20和运-20?因为只有最好的,才配得上最伟大的。 想想70多年前,志愿军战士靠着“小米加步枪”与世界最强军队抗衡。如今,我们已拥有完全自主研制的“20家族”。运-20最大起飞重量达220吨,能运送99A主战坦克,歼-20则是世界最先进的第五代战机之一。用最强装备迎接最可爱的人,体现的正是国家进步的缩影。 这种迎接,关乎记忆,更关乎未来。 当年轻一代看着歼-20划破长空,他们不仅见证着国家实力,更接受着一次深刻的历史教育。从沈阳青年大街沿线的缅怀大屏到全城热烈的“中国红”,整个国家都在诉说同一句话:英雄,回家! 我们用最先进的战机迎接烈士,因为他们当年用生命捍卫的,正是今天繁荣昌盛的祖国。每一位烈士的归来,都是一次国民精神的洗礼,提醒我们和平的来之不易,强盛的可贵。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