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查不知道,原来我国之所以在稀土方面占据如此巨大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个名叫徐光宪的大科学家,“从0到1",创造性地开创出了一种全新的“串级萃取法”,这才使得我们开始在稀土产业独占鳌头。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稀土储量全球第一,尤其是内蒙古白云鄂博,埋着一座“稀土宝库”。 但那时候的我们,并不会提纯。国际上主流的分离技术,比如“离子交换法”“分级结晶法”,效率低、成本高、污染重,搞出来的量少得可怜。 于是,咱们只能把稀土原矿当白菜价一样卖出去,一吨原矿卖几千块,人家买回去提纯,再把做好的稀土产品高价卖回来,一转手就是几十倍利润。 1970年代,仅这一来一回,中国一年亏出去的外汇就上亿元。说白了,资源是咱的,技术是别人的,咱只能干挖矿的活,却赚不着高附加值的钱。这口气,换谁都咽不下。 改变命运的,是一个叫徐光宪的人。 他早年是化学高手,1951年拿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那可是世界顶尖的学校。当时美国人开出高薪挽留他,他没留,硬是带着妻子回了刚刚起步的新中国。那会儿国家百废待兴,科研设备简陋,但他一句话:“国家需要啥,我就研究啥。” 核工业缺人,他去研究核燃料萃取;化工技术薄弱,他又转攻配位化学。到了70年代国家要攻关稀土分离,他又接下了这个几乎没人敢碰的任务。 那时候,国外技术封锁得死死的。1980年他带考察团去法国一家稀土企业,对方直接把人拦在门口,说:“核心工艺比黄金还贵,恕不外传。”这话刺激大了,徐光宪当场定了调:别人不教,咱自己造! 稀土分离的难度,大概就像要从一堆长得几乎一模一样的人里,精准挑出每一个。稀土的元素性质太相近,分起来极费劲。 传统办法靠师傅经验,今天调一调配比,明天改一改温度,全凭感觉。徐光宪不信邪,他要用科学算出来。他把高等数学搬进化学实验室,用矩阵、方程来分析萃取过程,用模型预测反应效果。 当时实验条件非常原始,团队每天抱着玻璃瓶摇溶液,调整比例、控制温度,一天下来胳膊酸得抬不起来。这样的实验重复了上万次,记录本堆得比人还高。 终于在1975年,他们发现了关键规律——“恒定混合萃取比”。一句话说清楚,就是在一系列特定条件下,萃取反应的比例是可控、可预测的。 有了这个规律,一切就有了章法。过去靠经验“蒙”的工作,现在都能算出来。徐光宪基于这个规律,提出了全新的“串级萃取理论”,能把稀土分离过程像流水线一样连起来,实现精准控制。 更神奇的是,他的理论能让实验室的小规模试验直接放大到万吨级工业生产,中间不需要一层层中试过渡,这在国际化工史上都极罕见。 这套串级萃取法一投入工业应用,效果立竿见影。 稀土的提纯纯度能达到99.99%,效率提升几倍,成本反而降了六成。过去一吨几万元都提不出来的稀土,现在几千块就能搞定。更重要的是,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九成,解决了长期困扰稀土行业的环保难题。 这项技术一出,中国稀土分离行业直接从“手工作坊”时代跨进了“机械化大生产”。国外那些靠垄断技术吃饭的大厂,一个个被中国产品的高性价比打得措手不及。 当时业内甚至给这项工艺起了个外号,叫“中国配方”。因为它太核心、太关键,论文发表时都要刻意隐去关键参数,以免泄露机密。 从那以后,世界稀土产业的格局彻底变了。中国成了全球稀土供应链的主导者,别人再想靠技术卡咱脖子,也没机会了。 有了这项技术,中国稀土产业的整个链条迅速完善。 以前只能出口原矿,现在从开采、分离、提纯到深加工、应用,咱全包。稀土磁材让风力发电机更高效,稀土永磁体让新能源汽车的电机更强劲,智能手机的震动马达、芯片精密部件里,都有稀土的影子。 可以说,从你手里的手机,到路上的电动车,再到天上的卫星,都离不开中国稀土。 而这一切的底气,就来自那套“串级萃取法”。技术一旦领先,资源才算真正变成财富。西方国家后来也想重启稀土产业,可一算账,成本比中国高两倍,环保标准又过不了,到现在还得从中国买提纯品。 徐光宪一辈子没离开科研一线,2008年,他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称为“中国稀土之父”。他的理论被写进国际教材,成了全球稀土研究的标准内容。 更难得的是,他早在稀土刚崛起那会儿,就上书建议国家:稀土要控出口、重环保、发展高端应用。这些后来都成了国家稀土战略的重要方向。 他那代科学家,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股子“国家需要就去干”的劲头。从1951年放弃优越条件回国,到1979年实现技术突破,整整二十多年,他用数学公式、实验数据和不服输的信念,硬生生给中国撬开了稀土产业的大门。
贝森特喊话中国,愿意放弃100%加税,但是稀土限制必须取消美国
【29评论】【11点赞】
A00赵工装修
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