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三年,俄罗斯才终于明白:光是击溃敌人没多大用,还得学学中国的歼灭战才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从2022年战争爆发到现在,这场俄乌冲突已经整整打了三年。三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但对于一场现代战争来说,已经够残酷了。 这三年里,俄罗斯军队一度占了上风——火力强、装备多、兵力也足,看起来乌克兰根本顶不住。前线一会儿传出攻下哪座城市,一会儿又说控制了多少公里的战线。按理说,这么打下去,早该分出个输赢了。 可问题是,三年过去,战争还在继续,局势反而越来越胶着。表面上俄罗斯一直在推进,可一转眼乌军又打回来。你会发现,俄军是一次次“赢了战斗”,却始终“赢不了这场仗”。 这就像你在跑步机上狂奔,看着数字往前走,但实际上原地没动。俄罗斯这三年,正是陷进了这样的循环。 别看俄军火力猛、装备多,但打到第三年,问题一个比一个明显。 首先是后勤,现代战争不是光靠坦克、火炮往前冲的,你得有油、有弹、有补给。可俄军的补给线太长,一旦推进太快,运输就跟不上。前线的兵常常缺弹药、缺燃料,车坏了也修不及。你想,枪炮再多,没子弹、没油,有啥用? 第二是情报问题。俄军一开始想搞“闪电战”,想着几天搞定乌克兰,结果情报不准、预判失误。乌军靠着西方卫星和无人机侦察,反而总能提前知道俄军的动向。你刚调动兵力,人家那边就已经布好防线。 第三是士气。战争初期,俄军以为几周就能结束,结果越打越久,死伤增加、补兵困难,士气自然下滑。反观乌军,虽然装备不如俄军,但有西方撑腰、有国内支持,士气一直挺高。人家知道,只要不输就是赢,只要主力在,仗就能继续打。 俄军这三年最大的误区,就是一直在“赶走敌人”,而不是“消灭敌人”。 乌军虽然被迫撤退过不少次,但每次撤得都很有计划,主力都保住了。退一步、喘口气、补装备、换阵地,再反扑。等俄军好不容易占了块地,后勤一跟不上,乌军又卷土重来。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循环:俄军打过去、占下来、守不住、又打回来。战线在地图上来回晃,但乌军主力始终活着。只要主力没被吃掉,这仗就永远打不完。 打退敌人,只是赢一阵;让敌人彻底没法再打,才是真赢。可惜俄军这点一直没做到。 说到这,得提提中国的战争经验。中国历史上打过无数仗,但要说最讲究“打干净、打彻底”的,那就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 那时候,解放军的思路很清楚——不光要打胜仗,更要打掉敌人的主力。 像淮海战役,就是个典型例子。解放军没急着去夺城,而是围着国民党主力转,专挑精锐部队下手。结果一圈一圈打下来,几十万敌军全被吃掉。主力没了,剩下的零星部队也撑不住。 如果当年只是“打退”没“歼灭”,那国民党还能在南方重整旗鼓,战争还得拖好多年。 歼灭战的关键,就是打掉敌人的骨架,不给他重新组织的机会。敌人没了主力,就算有人补上,也只是散兵游勇,没法再形成有效战斗力。 这就是“打退”和“打干净”的区别,前者只是把敌人赶走,后者是让敌人彻底没法打。 俄军在战场上确实能打,火力铺天盖地,可惜打法太分散。哪儿有抵抗就往哪儿攻,一点点磨,结果没法集中力量去歼灭乌军主力。 战线越打越长,部队越打越散。乌军反而靠灵活的撤退保存了核心力量,再加上西方的补给和情报,一波波补上来。俄军就这样陷进了拉锯战——看似一直在打,其实越来越被拖住。 这种局面下,俄罗斯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物资消耗得快,经济压力大,国际制裁又不断加码。长此以往,哪怕不输,也很难赢。 过去的战争可能靠人多、炮猛就能取胜,但现在不行了。现代战争讲究体系作战——信息、火力、后勤、指挥,一个环节都不能短。 你能不能快速获取情报、能不能精准打击敌方主力、能不能稳住补给线,这些才决定胜负。 如果还停留在老套路,只想着正面推进、地盘换地盘,那就只能陷入长期消耗。你今天占一城,明天被反推,最后谁都没便宜。 这三年战争,其实已经给俄罗斯上了一课。 击退敌人,看着威风,但没什么用。真正的胜利,不是你占多少地,而是让对手彻底没法再打。 歼灭战讲究的是集中优势力量,精准下死手,把敌人的骨干打掉,让他再也爬不起来。这样才能从战术上的一时胜,变成战略上的彻底赢。 中国的经验早就证明了这一点。只有把敌人的有生力量彻底吃掉,战争才能结束,和平才能真正到来。
不救!这次必须硬气到底,让菲律宾彻底看清:中国绝不当‘冤大头’!菲律宾在南海搞事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