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又出了个新规定,不许中国企业买高端半导体设备,格力立马把原定的三十台进口设备订单全取消了,转头就找上北方华创和中电科48所,一口气签了二十一点八个亿的单子,国产设备不但没耽误,还比原来早了四个月交货。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前阵子,荷兰又出了个新规定,说是不让中国企业买他们的高端半导体设备,比如碳化硅外延炉和DUV光刻机。一听这消息,全球半导体圈子立马紧张起来,毕竟这些设备都是造芯片的“命根子”。 很多人以为中国这下又要被卡一回脖子了,结果最先出手的格力,却干了件让人意外的事——它直接把原定的三十台进口设备订单全给取消了,转头就下了21.8个亿的大单,全买国产设备。 更让人吃惊的是,国产设备不但没掉链子,反而比进口货提前了四个月交付。这事一出,整个行业都炸了锅。大家都在想,格力哪来的底气这么干?其实啊,这不是赌气,而是早有准备。 早在2023年,外部环境刚变得有点紧张的时候,格力就开始琢磨:要是真哪天进口设备被卡了,那厂子总不能停工吧? 于是他们悄悄启动了国产设备验证计划,前后花了18个月,一台台设备测,一项项指标对,性能、稳定性、兼容性都摸得门儿清。 换句话说,他们早就算到了今天这步棋。 格力的胆子大,也因为它自己底子硬。你看它投建的那个砷化镓晶圆厂,总投资33.87亿,从打桩到主体封顶只用了184天,两个月就实现了洁净室正压送风。 别人动辄一年多才建完的项目,它半年多就跑通了,效率快得吓人。这就是所谓的“格力速度”。 而且这个工厂满产后,每月能做1.5万片晶圆,专门用来解决射频芯片代工的卡脖子问题。现在回头看,当初这个决定真是太有远见了。 其实格力的技术布局更早,三年前,他们就和电子科技大学一起搞碳化硅功率器件研发,今年预计就能实现2亿的产能。 要知道,全球碳化硅行业现在正卷得一塌糊涂,很多外国厂商因为成本高、市场不稳都停了项目,有的甚至破产。而格力靠着早研发、早布局,不仅没被卷进去,还能稳稳站住脚,这就是差距。 说白了,格力能在荷兰封锁下还活得滋润,全靠早准备、真投入。最关键的是,现在的国产设备,早就不是以前那种“凑合用”的水平了。像这次格力合作的北方华创和中电科48所,那可都是国产设备领域的“尖子生”。 北方华创的刻蚀机,定位精度能做到0.012毫米,比同类进口设备还精准;中电科48所的碳化硅外延炉,更是能把8英寸外延片的致命缺陷控制到每平方厘米只有0.4个,已经和国际顶级设备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说它们“能顶替”一点不夸张。 而且国产设备最大的优势,其实不光是性能,还有响应速度和服务体验。以前买进口设备,一旦出故障,那叫一个麻烦,得排队报修,等外国工程师飞过来,一来一回少说得耽误两三周。 现在国产设备出问题,两小时就有人上门,调参数、改算法、换零件都自己来,还不用交那种昂贵的授权费。这才叫真正的“方便、省心、好用”。 所以格力这次换单,不是冲动,而是理性选择。18个月的验证期,就是它的底气。 更值得说的是,格力这一波,其实折射出了整个中国半导体产业正在悄悄变强的趋势。五年前,国内半导体设备的国产化率只有15%左右,很多关键环节还得靠进口。 但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已经突破40%,有些领域甚至更高。刻蚀、清洗、薄膜沉积这些核心设备,国产品牌已经能批量替代进口货。 像北方华创,2024年的营收接近300亿,同比增长35%。格力珠海的碳化硅芯片工厂,设备国产化率也超过了70%,良率达到99.6%,完全能满足生产需求。 这些数字说明,国产设备早就不是“能不能用”的问题,而是“用得有多好”的问题。 而且现在整个产业链都在联动。格力和上汽通用合作搞动力电池产线,格创·华芯的晶圆厂也在快速建成,这说明中国的半导体体系已经从单点突破变成了系统升级。 各个环节的企业相互配合,从设备到材料,从芯片设计到封装测试,都在形成自己的闭环。 反观荷兰这边,看似封锁中国,其实伤到的是自己。阿斯麦公司因为对华出口受限,预计2024年在中国大陆的市场份额会掉到20%,直接丢掉了全球最大的客户群。 更有意思的是,荷兰国内已经有30多家半导体企业联名向政府呼吁,希望放宽限制。大家都知道,失去中国这个市场,就等于失去了增长引擎。 要知道,中国占了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半导体市场。你要是真不卖给我们,我们自己造,造出来之后还可能反过来挤压你,这就是现在的现实。
有种预感,中国外贸不会再回头了!不是因为美国市场不够大,也不是因为关税高到完
【9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