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陈昌浩的警卫员被马家军发现,但敌人看了一眼,就让他走。谁知,一个叛徒

地缘历史 2025-10-19 10:51:18

1937年,陈昌浩的警卫员被马家军发现,但敌人看了一眼,就让他走。谁知,一个叛徒却说:“他是徐向前的参谋,快抓起来!”   那年三月,西北风刮得像刀子一样。康海生蹲在草垛后,浑身发抖,不是因为冷,是因为他知道,再走错一步,就是死路一条。   他身边的赵家仕死死按住他的肩膀,说:“别动。”可他们还是被发现了。   事情还得往前说。1936年底,西路军西征,号称要打通去新疆的通道。   可谁都没想到,会在河西走廊栽这么大一个跟头。   马家军像一张大网,一点点收口,几万人打得只剩几千,最后连子弹都没得发。   徐向前、陈昌浩带着身边几个人,硬是从血泊里突围出来。   康海生就是跟着这批人往西跑的。   他原本是陈昌浩的警卫员,年纪轻,力气大,脑子也灵,平时干啥都抢着上。   这次突围,他跟赵家仕一道,被派出去探路。   起初,运气还算不错。他们穿着破棉衣,脸上全是灰,像极了本地逃荒的老百姓。   马家军的巡逻队远远看了一眼,没多问就骑马走了。   可问题来了。   他们刚松口气,后头就有人喊:“慢着,那俩人我认识!”   扭头一看,是个十六七岁的小战士,脸上还挂着血。   他被俘了,一路跟着马家军。   那一刻,他指着康海生,大声嚷:“他是徐向前的参谋!我见过他!”   赵家仕脸都白了,康海生也愣住了。   马家军立马冲上来,一阵搜查。   康海生身上什么都没带,偏偏在靴子里翻出一张地图,上面画着河西几个重点据点的标志。   他还没想好怎么解释,那边已经铐上了他俩的手。   他们被押到马家军的指挥部,马元海亲自审问。   马元海是个狠角色,眼睛细得像刀缝。   他盯着康海生看了半天,开口第一句就问:“徐向前在哪?”   康海生硬着头皮说自己是伙夫,1935年底才参军,什么都不知道。   马元海没听懂“伙夫”是啥意思,旁边的翻译解释了一遍,他才点点头。   “伙夫?那你怎么有地图?”他晃了晃那张纸。   康海生咬死说是捡的。   马元海笑了,开始变着花样软硬兼施,先说给他赏银、官职,再说不说实话就拉出去枪毙。   康海生一句话没改口,连赵家仕也咬死不松。   马元海犹豫了,他们年纪轻,衣着也不像干部,真要处决,怕是搞错了人。   就在这时,局势又变了。   一位看起来不太像马家军的军官走了进来,身穿国民党制服,口音却是河南话。   他是副营长,姓宋,潢川人,跟康海生是老乡。   宋副营长本来就对“剿共”没啥兴趣,听说这俩小子是红军的,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他悄悄找了马元海,说这俩人没准是误抓的,再说,“杀一个多,能换几个银元?”   马元海不耐烦,挥手让人把康海生他们押到河滩。   到了“万人坑”,那是马家军专门处决红军的地方,血腥味冲天。   康海生的腿开始打颤,可他还是咬着牙一句不哭。   就在这时,宋副营长骑马赶到,掏出几块银元,塞给行刑的士兵。   嘴里还说:“这俩人不值当,放了得了。”   命,算是捡回来了。   康海生被送到甘州监狱,后来又押进了马步芳的工兵营。   说是“工兵”,其实就是苦工,一天三顿豆面窝头,住帐篷,干的是修路、挖沟这些活。   白天干活,夜里冻得发抖。康海生还见过红九军的军长孙玉清,被押来“劝降”。   孙玉清站在土堆上,高声喊:“红军还在!正在抗日!”马家军气得脸都绿了,一顿毒打。   康海生也想逃,可第一次没成功,差点被枪毙。一直到1938年夏天,他才找到机会。   那天,他被调去做通信员,混进了营部。打听到兰州有八路军办事处,他心里就有了主意。   晚上点名时,他佯装肚子疼,溜进庄稼地。   一路往东跑,靠给人刨土豆、挑水、干杂活维持生计。   有次在一个姓姚的老人家落脚,老人要留他当长工,他没答应。   “我要回队伍。”他咬着牙这么说。   二十天后,他终于到了兰州,浑身是泥,衣服快烂光了。   他敲开了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的门,谢觉哉亲自接见,拍着他的肩膀说:“孩子,辛苦了。”   那一刻,他才敢哭。   后来,康海生回到延安,继续干革命。   1955年,他被授予大校军衔,做过军械工程学院的院长,一直到2002年去世,走得安静、干净。   可那天在河滩上的经历,他一辈子都没提起过。   他没怪那个指认他的红军小战士。那孩子太小了,受了伤,被吓破了胆,能活着就不错了。   他也没忘宋副营长。后来有人问他那人是谁,他只说了一句:“一个正经人。”   西路军失败了,可人没全垮。 信息来源:康海生——百度百科

0 阅读:2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