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先生活了一个世纪,参与推动了人类科学的进步,并且目睹、经历了世界的变化。与激流勇进的英雄们相比,他属于顺势而为的大师。 很多人说他是天才,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他一直在用冷静和清醒去面对时代的浪潮。别人冲锋陷阵,他则是审时度势;别人一头扎进风口,他则是看清来龙去脉再出手。这不比冒险更高级? 杨振宁的故事如果放在今天这个节奏飞快的社会里看,会显得特别有意思。他出生在中国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后来去了美国深造。 那个年代中国还不算强大,很多人一去就不回了,他却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主动申请放弃美国国籍,回到祖国发展,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你要知道,那可是五六十年代,国际环境相当紧张,中美之间的关系也不怎么融洽。可他还是决定回来。 这种选择放在今天依然令人敬佩,不是因为某种情怀,而是他真的看清了未来的走向,愿意把自己最宝贵的中年岁月交给祖国的科研事业。 他在物理学上的成就不用多说,1957年和李政道一起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直接颠覆了当时的物理认知,这一理论后来也获得了诺贝尔奖。 这种级别的科学突破不是靠运气,是靠深厚的功底和对基础科学的极致投入。而且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爱凑热闹,别人追着热门领域跑。 他偏偏喜欢钻那些看起来没那么显眼、但却最基础的问题。这种眼光让他在物理学界始终站在核心位置。但真正让人佩服的,还是他对文化身份的坚持。 他一直认为,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他在美国取得的成就没有让他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反而让他更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国家强大了,科学家的价值才能被真正放大。 他回国之后不仅做研究,还积极推动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尤其是在中美关系缓和之后,他成了很多中国科研人员走向世界的桥梁。 你想想,那时候中国刚改革开放,科学研究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他这种背景的人如果愿意居中协调,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就拿他推动中美物理学会的交流来说,几十年过去了,今天很多中美科技合作的雏形都能追溯到他那个阶段的努力。 他这一生确实经历了世界的大变化,从冷战到缓和,从互联网的兴起到人工智能的飞跃,从中国的崛起到全球的博弈。他不是每一次都站在风口,却总能站在风口的背后。 他看得比别人远,不是因为他有预言的能力,而是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该转弯。比如他晚年对基础教育的呼吁。 很多人可能觉得他年纪大了有点保守,但实际上他早就看出,如果基础教育跟不上,未来再多科研投入都可能是空中楼阁。 最后说个细节,有人提起杨振宁晚年保持每天读文献的习惯,哪怕已经不再做前沿研究。这不是因为他离不开科学,而是他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尊重。 这种态度,说到底就是他一生顺势而为的底气。你越了解这个人,就越明白为什么他能活得清醒、活得长久、活得有价值。 向他致敬,不是因为他名气大,而是因为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真正的科学家。 参考资料:巨星陨落!杨振宁院士逝世 2025-10-18 12:42·中国新闻网
杨振宁确认去世,享年103岁。物理学四大神明: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还有
【134评论】【6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