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得罪了朱棣后,被扔进了锦衣卫的诏狱。永乐13年,朱棣看“囚徒”名单,看到解缙的名字,问了句:解缙还活着呢?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听后,立刻回到大牢,装模作样地跟解缙商量:皇帝要你死,我在想办法营救你,逃出大狱! 解缙这脑子,打小就跟别人不一样。人家孩子还在玩泥巴,他七岁就能写诗,十岁就能把看过的书倒背如流。十八岁那年,轻轻松松拿下全省第一,成了“解元”。第二年,又考中了进士。这履历,放现在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还是顶配版的。 老皇帝朱元璋一看,嘿,来了个好苗子,立马就把他弄到身边,还特亲切地跟他说:“咱俩名义上是君臣,感情上跟父子一样,有啥话你尽管说!” 解缙当真了,当天就写了一万多字的报告,从国家刑罚太重,到官员任用不当,甚至连朱元璋该读什么书,他都安排得明明白白。朱元璋看完,心里估计是五味杂陈,嘴上还夸他有才。 得了表扬,解缙更来劲了。他觉得自己就是帝国的“首席智囊”,是皇帝的人生导师。他看不惯谁,就写文章骂谁;觉得谁受了委屈,就写文章替人辩护。当年丞相胡惟庸案牵连甚广,功臣第一的李善长也被卷进去杀了。满朝文武,屁都不敢放一个,就解缙敢站出来,洋洋洒洒写了一篇雄文,说李善长压根没理由造反。那话说的,就差指着朱元璋的鼻子说:“您杀错人了!” 这下可把朱元璋惹毛了。老朱心想:我让你提意见,你还真把自己当根葱了?但老朱毕竟爱才,没杀他,只是把他爹叫来,说:“你儿子太狂,带回家再读十年书,磨磨性子,以后我再用他。” 说白了,就是客客气气地把他给开了。那一年,解缙才22岁,人生的第一个跟头,摔得结结实实。 在家待了八年,解缙的锐气没磨掉多少,但对人情世故算是有了点数。建文帝朱允炆上台,解缙屁颠屁颠跑回京城,结果呢?人家根本不待见他。建文帝搞“削藩”,解缙当年就提过藩王是个隐患,按理说该受重用吧?可他在建文朝,就是个小透明,坐穿了冷板凳。 所以,当朱棣打着“靖难”的旗号,从北京一路杀到南京城下的时候,解缙的选择就很好理解了。建文帝的头号笔杆子方孝孺宁死不屈,被灭了十族。而解缙呢,领着一帮翰林院的同事,开城门迎接新主子。 这事儿后来被人骂惨了,说他没骨气。可咱平心而论,建文帝没给过他好脸色,他凭啥为建文帝卖命?他的一腔抱负,需要一个懂他的老板。显然,朱棣就是那个“懂他”的人。 朱棣刚坐上龙椅,位子还不稳,急需一个能把“篡位”这事儿说得冠冕堂皇的笔杆子。据说,朱棣的《登极诏》就是解缙写的。从此,解缙坐上了直升机,官职蹭蹭往上涨,成了内阁首辅,朱棣身边最信任的红人。 那几年,是解缙人生的巅峰。朱棣把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交给了他——编纂《永乐大典》。解缙领着两千多号人,花了五年时间,干成了这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事。 解缙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又开始觉得自己行了,又想当“帝王师”了。这次,他把手伸向了最敏感的问题——立太子。 朱棣有两个儿子,老大朱高炽,是个大胖子,仁厚但文弱;老二朱高煦,能征善战,性格特像朱棣。朱棣心里偏爱老二,但按规矩,得立老大。这事儿他一直犹豫不决。 满朝大臣都看出来了,谁也不敢瞎掺和。可解缙偏不,他觉得这是国家大事,他必须管。朱棣私下问他意见,他直截了当地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看朱棣脸色不对,他又补了一句神操作:“好圣孙。” 这句话,据说让朱棣下定了决心。但同时,也把朱高煦彻底得罪了。朱高煦从此恨透了解缙,天天在朱棣跟前吹黑风,说解缙的坏话。皇帝嘛,最忌讳的就是臣子拉帮结派,尤其是在立储这种事上。朱棣嘴上不说,心里对解缙的信任已经开始动摇了。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很快就来了。永乐八年,解缙从外地回京奏事,朱棣正好北征去了。解缙就去拜见了太子朱高炽。这本来是正常的工作汇报,可到了朱高煦嘴里,就变成了“私通太子,图谋不轨”。 这顶大帽子扣下来,谁也扛不住。朱棣勃然大怒,二话不说,就把解缙打进了锦衣卫的诏狱。 永乐十三年正月十三,北京城下着鹅毛大雪。朱棣在暖阁里翻看囚徒名册,当他的手指划过“解缙”这个名字时,他停住了,似乎有些意外,随口问了句:“缙犹在耶?” 皇帝只是随口一问,可能是感慨,也可能是厌烦。但在场的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听懂了。这是一个揣摩上意的高手,他知道,皇帝不想再看到这个名字了。 纪纲立马回到大牢,摆上一桌好酒好菜,假惺惺地对解缙说:“皇上要你死,但我正在想办法救你,咱们先喝一杯,从长计议!”解缙看着他,或许是苦笑了一下,他什么都明白了。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将自己灌得酩酊大醉。 当天夜里,趁着解缙醉得不省人事,纪纲命人将他拖到院子里,活活埋进了厚厚的积雪里。 一代旷世奇才,就以这样一种窝囊又残酷的方式,结束了他47岁的生命。
解缙得罪了朱棣后,被扔进了锦衣卫的诏狱。永乐13年,朱棣看“囚徒”名单,看到解缙
趣史小研究
2025-10-18 15:46:43
0
阅读: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