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正准备带领部队上前线的54军160师师长张志信,突然接到了爱人成翠芳的电话,爱人在电话里大声说:张志信,要是儿子有个三长两短,你不用回家了! 然后“啪”地一下把电话撂下了。 张志信苦笑了一声,大手一挥,准备就绪的部队向战场滚滚而去! 张志信是谁?他可不是个简单人物。1927年生,18岁就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从解放战争的四平保卫战、辽沈、平津,一路打到抗美援朝的金城反击战,再到西藏平叛、中印边境的瓦弄大捷。可以说,他这辈子,就是一部共和国的战争史。 他唯一的儿子张力,就在他自己师里的478团特务连侦察排,当个副班长。 “虎毒不食子”,这是老话。当妈的成翠芳,能不心疼吗?她也是部队的人,是我们师幼儿园的园长,我们都喊她成妈妈。她知道儿子被分到了最危险的侦察兵,直接上前线,心都揪成了一团。这才有了开头那个电话。 张志信在电话里跟妻子说:“我的儿子和普通战士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儿女,没有谁的命更高贵。别人的儿子能上,我张志信的儿子也能上!” 话是这么说,道理谁都懂。但真正能做到的,古往今来,有几人? 张力这小伙子,也真给他爹长脸。 战争打响后的第十天,2月27号。张力所在的侦察排,在高平外围的267高地执行任务,摸清越军的暗堡位置。 突然,他们遭到了猛烈的火力伏击。侦察排被死死压在一个小山谷里,头都抬不起来。一个战友抱着炸药包冲上去,半路就中弹牺牲了。 张力眼睛都红了,主动请缨,抱着炸药包就冲了出去。可就在他迂回前进,寻找机会的时候,一颗子弹从他后背射入,贯穿了腹部。 战友们拼死把他拖了回来,可这是在深山老林里,没法抢救。一个多小时后,张力知道自己不行了,拉着班长的手,留下最后一句话:“班长,我不行了……请转告咱们师长张志信:儿子没有给他丢脸,照顾好妈妈。” 说完,就永远闭上了眼睛。直到这时,战友们才知道,这个平时不声不响、军事过硬的兄弟,竟然是师长的儿子。 消息传回师指挥部,是一封加急加密电报。参谋们译出来后,都惊呆了,谁也不敢去告诉师长。最后,还是老搭档、师政委李兆贵,把张志信拉到指挥部外的小山坡上,艰难地开了口。 这个身经百战的将军,身体猛地晃了一下。整整三分钟,他一句话没说。 山坡下,炮声隆隆,担架队正不断地把伤员和烈士从前线抬下来。 张志信回过神,对政委说的第一句话是:“这里是战场,党和人民把这么多优秀儿女交给我,我要为他们的生命负责。” 他把丧子之痛,像一颗钉子一样,死死地钉在了心里最深处,然后转身回到了指挥岗位。在接下来的战斗中,160师在他的指挥下,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战后受到了中央军委的通令嘉奖。 很多人觉得,领导干部让孩子当兵,是去“镀金”的,是为了捞资本。但那个年代,真不是。 张志信的故事不是个例,而是一个群像。 原昆明军区司令员王必成,临战对调,去不了前线,就把自己的一对儿女和怀孕的儿媳都送上了战场。云南宝山区军分区司令员刘斌,儿子刘明、刘光,兄弟俩双双牺牲。50军150师副参谋长耿进福,儿子耿军、耿晓康,也是兄弟俩,一个牺牲,一个负伤。还有广州军区副参谋长罗荣的儿子罗粤宁,55军政治部副主任甄文林的儿子甄平…… 这个名单,还有很长。他们,都是将门之后,却和最普通的农家子弟一样,把青春和生命,永远留在了南疆的红土地上。 这叫什么?这叫“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当指挥员把自己的儿子都派上最前线时,这支部队,就是不可战胜的。 苏联解体前有个笑话。将军的儿子问:“爸爸,我能当上将军吗?” 父亲说:“当然可以。” 儿子又问:“那我能当上元帅吗?” 父亲摇摇头:“那不行,因为元帅也有他自己的儿子。” 当特权开始世袭,当流血牺牲成了平民的“专利”,那离崩塌也就不远了。 战争结束后,部队凯旋。张志信带着一个花圈,独自来到还在修建的烈士陵园。花圈上写着:“祭奠我的儿子张力”。 他走到儿子的墓前,一边捧土,一边喃喃自语: “爸爸33岁才盼来你……可爸爸对你的爱太少了,从没给你讲过故事,没带你去过公园。战前,你想买块手表,不敢跟我说,就跟你妈念叨。你妈偷偷给你买了,我发现了,还硬逼着你交了出来。儿子啊,直到你牺牲,爸爸都没满足你这个小小的要求……” 一个铁打的将军,在儿子的墓前,哭得像个孩子。 后来,张志信夫妇回到了山东烟台老家安度晚年。岁月流逝,将军老了,病了。2009年,他病重时对老伴成翠芳说:“我又梦见儿子了,我想去广西靖西看看他……我想把那块手表,亲自还给他。” 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再次来到儿子的墓碑前。抚摸着冰冷的石碑,张志信说出了一句让所有人都泪崩的话: “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事是送你上前线,最痛苦的事也是送你上前线。”
1979年2月,正准备带领部队上前线的54军160师师长张志信,突然接到了爱人成
趣史小研究
2025-10-18 14:46:13
0
阅读: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