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丽湖校区秋季双选会现场,计算机专业的李同学在60家企业展位间辗转,一天内

落笔花 2025-10-18 11:06:58

深圳大学丽湖校区秋季双选会现场,计算机专业的李同学在60家企业展位间辗转,一天内投出100份简历,文件夹里的简历模板已按“国企版”“科技企业版”细分出3个版本。这一幕并非个例,这场吸引600余名学生参与的招聘会,最终收到2197份简历,平均每位求职者投递近4份,但“投百份简历”的极端案例,仍折射出2025届应届生的就业压力。 这样的求职强度,与深圳就业市场“冰火两重天”的现状密切相关。一方面,传统制造业岗位同比减少18.3%,基础岗位竞争激烈,呈现“一岗百投”的态势;另一方面,AI、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岗位需求暴涨37.5%,却因人才供需错位招不满人。深大作为本地高校,6799名本科毕业生中近三成选择升学,其余毕业生多瞄准华为、腾讯等企业,进一步加剧了优质岗位的竞争。 企业的筛选标准更让求职者不敢松懈。参与招聘的顺丰速运、中信证券等企业,多通过关键词匹配初筛简历,缺乏实习经历或技能证书的简历常被快速淘汰。李同学坦言:“投100份不是盲目撒网,而是针对不同岗位修改了30多次简历,哪怕只有1%的回应率也要试。”这与2025届毕业生平均投递127份简历、签约率不足15%的行业数据高度吻合。 面对压力,学校与求职者都在主动突围。深大不仅密集举办专场招聘会,还推出AI面试平台供学生模拟练习,校长带队走访企业搭建就业桥梁;不少学生像李同学一样,除了线下投递,还通过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等官方渠道拓展机会,避免陷入商业招聘平台的“幽灵招聘”陷阱。 招聘会现场42.8%的初步意向率,给焦虑的求职者留了希望。但“百份简历”的故事仍在提醒:深圳的产业升级需要更多技能适配的人才,而应届生的求职突围,既需自身精准定位,也离不开就业市场供需匹配的持续优化。正如一位就业指导老师所言:“简历数量不是目的,找准产业需求与个人能力的结合点,才能让每份投递都有价值。”

0 阅读:54
落笔花

落笔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