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一参“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大学》治国平天下章中有一句看似平常却意味深长的话:"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这句俗言俚语,参究其中却蕴含着高深的实践智慧。 翻译成大白话:没有哪个女子要先学会养育孩子,然后才出嫁的。 这个寻常的生活比喻,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修行道理。就是说父母对孩子的慈爱,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而是成为父母后自然生发的情感。治国平天下也是如此,关键不在于事先掌握多少技巧方法,而在于是否怀着一颗真诚的仁爱之心。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讲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女子对子女的慈爱,不是出嫁前通过学习获得的,而是在成为母亲后,良知自然发用的结果。 这就打破了"先知后行"的迷思。若要等完全学会养子再出嫁,那便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出嫁;若要等完全明白治国之道再来从政,那便要蹉跎一生。 阳明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为学者终日学文,若不知进德,则与'学养子而后嫁'无异。" 这句大白话,蕴含着三层功夫: 第一层,顺应自然的次序。任何实践都需要在具体情境中展开,就像没有人能先学会所有人生道理再踏入社会,要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第二层,良知是根本。技巧方法固然重要,但若失却仁爱初心,再精密的制度也难以真正惠民。 第三层,在事上磨练。母亲并非天生会养子,而是在爱的驱动下边做边学。 良知自足,不假外求。带着真诚的初心投入生活,在待人接物中修炼本心,这便是最踏实的修行路径。如同母亲对孩子的爱,不是学来的,而是从心底自然流露的。 当我们真正明白这句话,便会明白:所有的修行,最终都要落在这颗真诚无伪的心里,落在每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中。
参一参“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大学》治国平天下章中有一句看似平常却意味深
上善若茶说
2025-10-18 07:47:1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