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象山的“医国四君子汤” 1186年(南宋淳熙十三年),担任编修敕令所删定官(

上善若茶说 2025-10-17 18:43:55

陆象山的“医国四君子汤” 1186年(南宋淳熙十三年),担任编修敕令所删定官(负责修订律令的职位)的陆九渊,在参与朝政议事时上疏“任贤、使能、赏功、罚罪——医国四君子汤”。 宋孝宗对此主张表示赞许,但因朝中主和派势力阻挠,陆九渊本人和主张都未被重用。同年(1186年),他被差管台州崇道观(闲职),遂返乡讲学于象山书院。 直至绍熙二年(1191年)才复出任荆门知军(这里特别说明下哈,南宋时期的“荆门知军”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市长兼军分区司令员,很多人认为陆九渊担任的荆门知军还没县令大,相当于县人武部长,这是错误的),实践其政见并取得显著成效。 “四君子汤”本为中医补气健脾之名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组成。 象山先生慧眼独具,将其化为治国之道: “任贤”如人参,为君药。贤臣是国家的元气,选官当以德行为先。象山在荆门任上,首重选贤任能,为后续施政奠定根基。 “使能”似白术,为臣药。要让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用。他根据下属专长分配职责,使政务井井有条。 “赏功”若茯苓,为佐药。有功必赏,方能激励人心。象山设立明确的奖赏制度,让能者得其应得。 “罚罪”像甘草,为使药。有过必罚,清除积弊。他在荆门“申严保伍之法”,对失职者严惩不贷。 心学为基,修身为本。 这剂良方的背后,是象山先生“心即理”的智慧。治国如同医病,需先明辨病源;治理国家,首在修明本心。 在他看来,君主若能正心诚意,官员若能守住本心,则“任贤使能”自然得宜,“赏功罚罪”必然恰当。这与朱熹强调制度规范有所不同,更重内在德性的觉醒。 治国如医病,要在识根本; 用人如用药,贵在知配伍。 象山先生这剂穿越千年的良方,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治理的根本在于人心的觉醒,在于对贤能的尊重与善用。

0 阅读:0
上善若茶说

上善若茶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