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作家”史铁生icon:我四肢健全时,常抱怨周围环境糟糕;瘫痪后,怀念当初可以行走奔跑的日子;几年后长了褥疮,又怀念起前两年安稳坐在轮椅上的时光;后来得了尿毒症,又开始怀念当初长褥疮的时候;又过了一些年,要透析,清醒的时间很少,便又开始怀念起刚得尿毒症的时候。人生无所谓幸与不幸,只是两种不同境遇的比较罢了。 2010年12月31日,作家史铁生与世长辞。第二天,便是元旦,再过五天是他60岁的生日。死神来临时,丝毫不容得谁与之商量。 史铁生过世后,一次签售会上,余华icon给粉丝拿来的书签名后发现是好朋友史铁生的书,便划掉了自己的名字,郑重地签下“铁生”二字。 十几年后的一天,几位作家在拍合照时,苏童icon随口说到了“轮椅”二字。 稀松平常的两个字瞬间触动了余华敏感的神经,他的眼神里霎时间蒙上一层阴翳,眼神望向远方,小声喃喃道:“铁生不在了”。人们熟知的史铁生是那个坐在轮椅上罅隙勇生的文学巨匠,但在好友余华的记忆里,史铁生颇为不同。 读到余华划掉自己名字签下"铁生"的瞬间,眼眶突然发热。真正的友谊从来不需要喧哗,一个动作就道尽了所有未说出口的思念。 史铁生用一生参透了"比较"的虚幻。我们总在比较中消耗自己——健康时抱怨生活琐碎,生病时又怀念健康的寻常。这种比较像永无止境的漩涡,卷走当下的每一分真实。 记得他在《我与地坛》里写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这句话背后藏着多么磅礴的生命力。他把病榻变成思想的旷野,在轮椅上构建起比许多健全者更辽阔的精神版图。 那些年在地坛徘徊的轮椅青年,早已将个人苦难淬炼成普世智慧。他说过:"苦难既然把我推到了悬崖边缘,那么就让我在这悬崖边缘坐下来,顺便看看悬崖下的风景。" 余华回忆里的史铁生爱开玩笑,会熬夜看球赛。这个形象让轮椅上的思想家突然鲜活起来。原来超越苦难的人从不把自己活成悲剧的符号。 我们总习惯给坚韧者戴上悲情的光环,却忘了他们首先是个生动的人。史铁生拒绝被苦难定义,他要在病痛围剿中活出完整的自我。 他离开的那个冬天特别冷。元旦的烟花与五天后的生日蜡烛,都成了永远的遗憾。但他说对了——生死之间,本就没什么可商量的。 现在重读《病隙碎笔》,忽然懂得他为何能看淡一切境遇比较。当生命被疾病撕成碎片,他反而在缝隙里拼凑出最完整的人生真相。 每个抱怨生活的人,都该想想那个在地坛轮椅上仰望星空的身影。他教会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站立还是坐着,而在于灵魂始终保持着飞翔的姿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悲剧作家”史铁生icon:我四肢健全时,常抱怨周围环境糟糕;瘫痪后,怀念当初可以
小巷中踱步
2025-10-17 21:23:2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