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才明白,为什么早在4月份中美第一次出现稀土争端时,国家没有把事态升级,而是等到今天才开始行动。如果当时原因就把美国逼到墙角,以特朗普的性格很有可能会选择更极端的手段来打破稀土的封锁。 中美稀土争端的根源在于全球供应链的失衡。中国掌控全球90%以上的稀土冶炼和分离产能,这些元素是高科技产业的命脉,从电动车电池到军用导弹,无一例外。美国军工体系高度依赖此链条,一架F-35战斗机就需要400多公斤稀土材料,每艘核潜艇则消耗近4吨。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加征新一轮关税,北京随之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许可管理。这本是常规回应,却未升级为全面封锁。原因在于,当时美国库存充足,五角大楼评估显示,现有储备可支撑18个月生产节奏。贸然卡死供应,只会给对方喘息空间,刺激其加速多元化布局。稀土虽是痛点,但并非立竿见影的致命伤,早早亮剑等于自乱阵脚。 回顾历史,美方曾吃过类似亏。1941年,美国对日本实施石油和钢铁全面禁运,日本进口的54%军工原料和90%废钢铁依赖美国,原油更达八成。这直接戳中岛国命门,资源短缺下,日本高层铤而走险,偷袭珍珠港,将局部摩擦拖入全面战争。禁运本意遏制扩张,却适得其反,酿成太平洋战场的浩劫。这教训深刻:在战略对抗中,过早施压往往逼对手鱼死网破。面对特朗普的行事风格,更需三思。他一贯钟情极限施压,四月前就多次在谈判桌前甩出黑名单,23家中国企业被拉入实体清单,关税税率直奔三位数,甚至威胁切断C919发动机供应。这样的对手,不按牌理出牌,早逼急只会招致南海或台海的额外搅局,局势失控风险大增。 特朗普的性格决定了博弈的变数。他吃软不吃硬,擅长制造小动作分散注意力。过去磋商中,他常在会前夕发推文,煽动国内情绪,借国家安全名义凝聚共识。四月稀土初争时,美国虽依赖中国,但缓冲底气犹在。国防部仓库堆满合金库存,工程师能维持生产线运转。若那时北京全面断供,特朗普很可能联合盟友反扑:在G7峰会上要求欧洲跟进加税,或在高科技领域封锁EDA软件出口。这不只限于贸易,还可能延伸到地缘敏感区,制造转移矛盾的借口。克制升级,正是避开这种狗急跳墙的陷阱。战略博弈如下围棋,第一手不能急于将军,得先布子,观察对手破绽。北京的选择,体现了长远眼光,避免了短期冲动酿成长期隐患。 美国四处求援的努力,也暴露其底气不足。半年间,华盛顿砸下70多亿美元补贴本土MP材料公司,提供贷款和收购兜底。但这家企业此前无独立提炼技术,只能将原矿运往中国加工,至今仅产出少量磁体,离自给自足遥遥无期。能源部报告显示,重塑完整供应链需10年时间和3000亿美元投入,成本高企不划算。海外布局同样坎坷: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承诺提纯重稀土,却连稳定生产线都未建成;巴西谈判中,特朗普干涉内政,被总统卢拉直接回绝;巴基斯坦5亿美元协议签下,矿区却位于塔利班活跃地带,挖掘遥遥无期。这些尝试虽显示决心,但成效寥寥,只剩纸上谈兵。相比之下,北京未坐以待毙,四月管制后悄然优化许可标准,评估全球流向数据,为十月组合拳铺路。这半年,美方库存渐耗,国内矛盾凸显,时机渐趋成熟。 10月9日,北京商务部宣布新增钬、铒、铥、铕、镱五种中重稀土管制,覆盖含0.1%以上中国成分的境外产品,并封锁开采冶炼技术出口。这套措施不只断原料,还堵死技术绕道,境外工厂升级路径全无。特朗普次日即在海湖庄园发推,威胁11月1日起对华商品加征100%关税,并限关键软件出口。但他的底气已不如从前。美国政府刚经历10天关门,4200名联邦雇员面临裁员,通胀压力下,消费者将首当其冲:手机家电价格飙升,共和党票仓农民大豆订单转向巴西。美股应声跳水,科技股蒸发2万亿美元。北京则批评美方双重标准,强调措施合法,旨在维护国家利益。这次出手,掐准了对方弱点:替代方案成泡影,内部阻力重重,特朗普的强硬姿态难以为继。 这场博弈的高明之处在于时机把握。4月不动手,是防打草惊蛇,避免特朗普借机凝聚国内共识,甚至拉盟友下水。半年布局后,十月反击稳操胜券。美国虽扬言极端,但实际落地受阻,贸易战升级风险降低。稀土争端折射大国竞争的本质:资源不对称下,耐心与算计胜过蛮力。长远看,这推动全球供应链重塑,美国需加速本土投资,中国则强化技术壁垒。普通民众虽感价格波动,但也警醒供应链脆弱性。战略智慧,总在细节中见真章,避免一上来甩光底牌,方能笑到最后。
还不到半天,特朗普一觉醒来,一切又反转了?本来不打算跟中方在11月韩国举办的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