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台湾一名女地下党在宿舍被捕,临走前祈求,让她拿件衣服,敌人轻蔑的答应

炎左吖吖 2025-10-16 10:53:36

1950年,台湾一名女地下党在宿舍被捕,临走前祈求,让她拿件衣服,敌人轻蔑的答应,随后,她在阳台取下一件旗袍,谁料她这个举动,让敌人追悔莫及...... 1950年11月8日,台北的刑场上,28岁的萧明华站在枪口下,还穿着三天前被捕时穿着的那件素色旗袍。 没人想到,这个被特务轻蔑称作“戴细框眼镜的女先生”的人,用一件缝着密信的旗袍,让敌人的“清剿计划”彻底泡汤。 萧明华当时 28 岁,戴着细框眼镜,说话总是轻声细语。 课堂上讲解《离骚》时,会因为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的句子眼含光亮。 在同事和学生眼里,她是个温文尔雅的女先生。 可没人知晓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早已在两年前从北平来到台湾时,就带着组织交付的秘密任务,成了潜伏在敌人眼皮底下的中共地下党员。 那天特务闯入宿舍时,领头者斜靠在门框上,正在吞云吐雾,眼神里满是对 “文弱教师” 的不屑。 “萧明华,跟我们走!” 她抬起头,没慌:“天气阴沉,怕要下雨,能让我收件衣服吗?” 领头特务嗤笑:“就你那件破旗袍,值当收?” 随后,丝毫不在意的,挥挥手放她过去,还催促她:“快点,别磨蹭!” 在他们看来,一个手无寸铁的女教师,即便真是地下党,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更不会想到,自己的轻视会酿成无法挽回的错。 她走到阳台,手抚摸在竹竿上的素色旗袍。 这两天,她已把最新情报。 敌特在台北的12个据点位置,全抄在棉纸上,缝进这件旗袍衬里。 现在,她要把这件“移动的情报站”交给同志。 特务们在门口抽烟催促,她却不紧不慢:“急什么?衣服收不好,湿了你们还得帮我晒。” 等她把旗袍叠好放进布包,特务早不耐烦地押着她往外走。 他们不知道,窗外树影里,同志老陈正盯着她的窗户。 见她收走旗袍,老陈转身就往海边跑。 而那件旗袍,就是切断敌特联络的关键信号。 其实,早在 1948 年离开北平时,萧明华就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那时她刚从北平师院毕业,本有机会留在父母身边过安稳日子,可在接触到革命者、认清革命事业的意义后,她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主动承担起前往台湾潜伏的任务。 临行前,她含着泪和家人告别,皮箱里除了课本和几件换洗衣物,就藏着这类缝着秘密的旗袍。 她知道,这些衣物或许会成为传递情报的关键,更可能成为自己最后的 “武器”。 特务们将萧明华带走后,又将她的宿舍翻了个底朝天。 书本翻得破烂不堪,甚至将萧明华穿走的旗袍翻过来检查,却始终没发现衬里那几处细微的隆起。 直到半个月后,他们截获一封没能送出去的情报,才猛然想起萧明华被捕那天取旗袍的举动。 可此时,旗袍里的关键信息早已通过组织渠道安全送达那。 些本会因情报泄露而暴露的潜伏人员,也已提前撤离。 被捕后的萧明华遭遇了惨无人道的酷刑,特务们没日没夜地折磨她,试图从她口中撬出组织的秘密。 在那个被称为 “阎罗殿” 的审讯室里,她数次被折磨得只剩一口气,却始终没哼过一声,更没透露半个字。 面对特务 “情报藏在哪” 的嘶吼,她只是平静地回应:“情报在他们永远找不到的地方!” 1950年11月8日,萧明华被押往刑场。 那天,她身上穿着的还是那件藏过情报的素色旗袍。 她站在土堆前,刽子手举枪时,她突然笑了:“你们永远找不到的,是我缝在衣襟里的信仰。” 枪响的瞬间,旗袍下摆被风吹起,露出里面密密麻麻的针脚,那是她用生命写的“绝笔”。 如今街头巷尾穿旗袍的姑娘不少,有人追求精致的剪裁,有人讲究艳丽的花色,却很少有人知道,七十多年前的台湾,曾有一位叫萧明华的女教师,用一件旗袍缝住了忠诚与生命。 萧明华牺牲后,留下遗言不必将骨灰带回家乡,让它留在自己奋斗过的台湾就好。 直到三十多年后,一直牵挂她的家人才终于知晓她的真实身份,明白这个当年 “远走台湾教书” 的女儿,早已为党和国家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如今她的墓碑上没有多余的文字,只有 “归来兮” 三个大字。 这三个字,既是对她魂归故土的期盼,更是对她一生信仰的最好注解。 她从未真正离开,因为她的精神,早已随着那件旗袍里的信仰,永远留在了她守护过的土地上。 主要信源:(新华网——《红色女谍骨灰由台送回大陆 墓碑只刻3个字》)

0 阅读:1

猜你喜欢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