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泰国突然宣布了 10月14日消息,一名中国籍无证导游李海在泰国因威胁中国游客“不消费就让你回不了中国”被捕。其长期非法执业,通过低价团诱导购物并收取回扣。 更绝的是,这人2018年就因强迫游客买乳胶枕被泰国警方抓过,这次又犯,真是“老司机”重操旧业。 李海背后的利益网络远比表面复杂。他所在的“泰好玩”旅行社,通过抖音平台以“999元泰国六日游”吸引客源,实际每个游客成本超过3000元。差价通过购物回扣弥补:乳胶枕提成40%,珠宝提成60%,佛牌甚至高达80%。 更隐蔽的是资金流转。回扣不直接结算给导游,而是通过清迈的地下钱庄转到中国账户。泰国反洗钱办公室数据显示,2024年此类“旅游回扣”资金流动达47亿泰铢,约合10亿元人民币。 李海2018年首次被捕后,仅被处以5万泰铢罚款且未列入黑名单。这种处罚力度与其获利完全不成比例——他当时强迫游客购买的乳胶枕,单日回扣就达8万泰铢。泰国导游协会主席素拉蓬承认:“现有法律最高罚款仅10万泰铢,对暴利行为缺乏威慑。” 更严重的是跨境执法障碍。中国文旅部无法直接处罚在境外违规的从业人员,而泰国警方往往选择罚款了事。这种监管真空,使李海这类“老司机”能屡屡重操旧业。 李海们擅长利用中国游客的“异国恐惧症”。在泰国警局,一位被威胁的游客坦言:“他说能让我护照失效时,我真的怕了。”这种心理攻势,配合对泰国法律制度的模糊认知,形成有效胁迫。 更深层的是群体效应。低价团游客多属价格敏感群体,当导游强调“不购物就补交团费”时,很多人会选择妥协。泰国旅游局调研显示,遭遇强制购物的游客中,仅15%会选择报警。 2024年6月,中泰警方启动“微笑行动”,首次实现导游资质联网核查。中国文旅部将3.2万名违规导游数据共享给泰方,泰国警方在入境口岸即可扫码验真。但李海通过伪造二维码躲避了核查。 更前沿的技术对抗正在上演。泰国旅游局新启用的“电子导游证”系统,要求导游每两小时人脸识别打卡。但黑产团伙已开发出虚拟定位软件,可伪造行程轨迹。 李海带客购物的珠宝店,表面是合法企业,实则由华人资本控制。其商品标价是成本的5-8倍,且利用“30天无理由退货”条款设置障碍——要求保留原包装且收取25%手续费。 泰国商业部2024年调查发现,曼谷、芭提雅、普吉岛有73家“专供中国团”的购物店,其税控系统设有两套账本。这些店铺每年逃税额估计达20亿泰铢。 非法旅行社的获客方式已全面转向社交平台。他们在小红书投放“网红探店”软文,在抖音制作“泰国避坑攻略”短视频,实际是为低价团引流。更隐蔽的是微信裂变——通过“邀请好友减500元”模式发展下线。 泰国数字经济促进局统计,2024年已封禁涉及非法旅游的账号,但新账号仍以每月3000个的速度增长。这种“封不尽”的局面,反映出平台监管的滞后性。 中国驻泰使馆2024年推出“一键求助”微信小程序,游客遭遇强制消费时可实时定位报警。但李海案例暴露了新问题:很多中老年游客不熟悉手机操作,且害怕被导游发现后报复。 更有效的可能是源头治理,北京市文旅局近期要求旅行社缴纳200万元质量保证金,违规将用于赔偿游客。这种“黑名单+保证金”双机制,正逐步向全国推广。 泰国正规导游协会推出“五星诚信标识”,但仅覆盖15%的市场。很多游客仍被低价吸引,陷入“贪便宜吃大亏”的循环。曼谷资深导游阿努蓬说:“我们正规军打不过游击队,因为价格差30%以上。” 更深层的是商业模式困境。泰国地接社从中国组团社按人头买团,每个游客支付500-1000元“人头费”,这笔成本最终只能从购物回扣中榨取。 李海案件的价值在于警示:灰色产业链不会自动消失,需要中泰两国在数据共享、联合执法、信用惩戒等方面深度合作。当某天游客不再担心“回不了国”,才是真正健康的旅游生态。 治理之道不在重罚,而在构建让守信者受益、失信者难行的制度环境。这需要两国政府、平台企业、行业协会和游客形成合力。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呢? 信息来源:被导游威胁“让你回不了国”,中使馆通报 2025-10-14 23:33·环球时报
泰国导游吼出“回不了中国”?真相更扎心:敢凶同胞的,竟是自己人10月13日
【3评论】【2点赞】
阳光灿烂
既然是中国籍的,我就不信拿他没办法。
用户92xxx61
老乡见老乡,背后打一枪
沉默王哈哈
再也不去泰国。
ZJW
好了,黑导游被处理了,去泰国旅游就安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