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问刘晓庆:“你最欣赏男人的地方是什么?”刘晓庆说:“男人只有个体,没有群体。”主持人又问:“那打动你的男人,一定要是怎么样的男人?” 2023年深秋,北京某美术馆的画展上,刘晓庆站在自己的牡丹图前。记者追着问“现在找伴侣还会看条件吗”,她拿起画笔蘸了点颜料。 “你看这画里的牡丹,有的开得艳,有的开得淡,哪有统一标准?”她顿了顿,看向围观人群,“男人也一样,得看他这个人本身,不是标签。” 这话让在场人想起,之前她在访谈里说的“男人只有个体,没有群体”,通透如初。 1992年,刘晓庆在深圳拍《武则天》时,遇见做房地产的张勇。张勇捧着厚厚一叠项目计划书找她,说“想请您投资,我看好这片地”。 那时她刚跨界商界,身边人劝“别跟外行合作”,她却看张勇做事踏实。两人合作开发楼盘,张勇凡事亲力亲为,连工地建材都亲自把关。 有人说“张勇是想借你的名气”,她却笑着说“他做事靠谱,这就够了”。后来项目盈利,张勇要多分她利润,她拒绝了:“按约定来,朋友归朋友,生意归生意。” 这段没谈感情的合作,却让她更笃定“看人要看实在的品性”。2000年,刘晓庆在横店拍戏,剧组里有个年轻场务叫小林。小林总默默帮她收拾道具,她拍戏到深夜,小林会提前热好饭菜。有人起哄“小林是不是喜欢你”,她笑着说“孩子心眼好,别瞎说”。 后来小林家里出事,急需用钱,她没犹豫就借了,还叮嘱“别着急还”。小林后来创业成功,特意来谢她,她只说“是你自己努力,我没帮啥”。 这段插曲让她更明白,人与人的缘分,不一定是爱情,也可以是纯粹的善意。 2010年,刘晓庆在一次文化论坛上遇见学者李教授。李教授研究中国电影史,对她早年的作品很有见解。两人常一起聊剧本、谈角色,李教授还帮她整理了早年的演艺资料。 有人问“你们会不会发展成情侣”,她坦然说“我们是知己,这样挺好”。她欣赏李教授的学识,李教授佩服她的韧性,这份友谊保持了很多年。 后来李教授出书,还特意请她写序,她在序里写“好的关系,无关性别,只关懂得”。 2018年,刘晓庆筹备个人传记,需要整理早年的照片和资料。助理翻出一张旧照片,是1985年她和《芙蓉镇》剧组的合影。照片里,她和姜文站在一起,两人都笑得很灿烂。 助理随口问“当年和姜文老师分开,会不会觉得可惜”,她看着照片。“没什么可惜的,那时候我们都在成长,分开也是彼此的成全。”她顿了顿,“他后来成了好导演,我也继续走我的路,这不挺好吗?” 2024年,72岁的刘晓庆依旧忙碌。她刚拍完一部年代剧,又在筹备新的画展,还计划开一场公益演讲。王晓宇偶尔会来探班,帮她打理些生活上的事,却从不多干涉她的工作。 有记者问“现在的婚姻状态怎么样”,她笑着说“我们各有各的空间,相处很舒服”。她依旧不喜欢给人贴标签,说起王晓宇,只说“他做事稳重,能理解我的忙碌”。 闲暇时,她会和王晓宇一起逛画展、看话剧,偶尔也会吵嘴,但很快就和好。她常说“婚姻就像画画,得慢慢调色调,不能一开始就定死要画成什么样”。 如今的刘晓庆,活成了很多人羡慕的样子。有自己热爱的事业,有懂自己的伴侣,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她依旧不相信“好男人标准”,却坚信“好的关系,是彼此尊重、互相成就”。 有人问她“这辈子最骄傲的是什么”,她笑着说“是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没为谁丢了自己”。她的画展还在继续,那幅牡丹图前,总有很多人驻足。 就像她的人生,不被定义,不被框定,依旧热烈地绽放着。 信源:360娱乐——揭秘刘晓庆的这句话,才明白年轻男女“恋爱PTSD”的根源竟是他们...
主持人问刘晓庆:“你最欣赏男人的地方是什么?”刘晓庆说:“男人只有个体,没有群体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10-14 12:49:5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