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牺牲31年后,蒋经国才极为震惊的得知:金门战役中,我军一幸存团政委在他眼皮下潜伏了32年! 1981年,一份情报部门的密报被送到蒋经国案头。 当看到“陈开中即陈利华,三野253团原政委,金门战役后潜伏我方政战系统32年”的字样时,这位主抓情报工作的台湾高层猛地站起身,桌上的玻璃杯被带倒在地。 他反复翻看报告,嘴里喃喃自语:“32年,就在眼皮底下……” 没人能想到,这个让蒋经国震怒的消息,会与31年前另一位烈士的牺牲紧紧相连。 1949年10月的金门战场,当时29岁的陈利华刚和未婚妻商定婚礼日期,紧急军令就来了,253团要作为第一梯队进攻金门。 他把未婚妻的戒指塞进口袋,转身登上了运兵船,这一去,大陆的亲友再没收到他的音讯。 战斗打得异常惨烈,后续增援的船只被敌机炸沉,9000多名解放军战士陷入重围,陈利华的名字很快出现在阵亡名单上,家属还领了烈属待遇。 可没人知道,重伤昏迷的陈利华并没有死。 他在滩头的尸堆中醒来,左腿中弹钻心地疼,身边躺着一名同样受伤的国民党士兵。 对方微弱的乡音让他心头一震,两人都是广东梅县人,士兵说自己叫陈开中。 没等陈利华多说什么,陈开中就因伤势过重没了气息。 看着眼前的尸体和远处搜山的敌军,陈利华做了个大胆的决定,他换上陈开中的军装,拿走了身份证件,把自己的党员证藏进鞋底。 战后的国民党军队编制混乱,审查并不严格。 陈利华凭着一口地道的梅县方言和熟记的陈开中个人信息,顺利混过收容审查,被当成“溃散士兵”收编。 这个1936年就入党的老党员,从此把“陈利华”这个名字藏进心底,以“陈开中”的身份开始了潜伏生涯。 一年后的1950年6月10日,台北马场町刑场传来枪声,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中将倒在血泊中。 吴石牺牲的消息通过报纸传到陈利华耳中时,他正在台湾陆军军官学校的课堂上听课。 那时他已凭着过硬的文化素养和军事知识考上军校,毕业后直接被分配到蒋经国直管的国防部总政治作战部,是专门负责“肃清匪谍”的核心部门。 看着墙上“防共防谍”的标语,陈利华攥紧了拳头,他知道,自己要扛起的不仅是个人的使命,还有吴石这些烈士未完成的事业。 在政战系统里,陈利华给自己定了三条铁律:不抢功、不结派、不闲谈。 他做事严谨,写的士兵思想报告条理清晰,连蒋经国视察时都当场表扬他是“基层典范”。 没人怀疑这个沉默寡言的上校,更没人知道他每个深夜都会悄悄把台军调动信息记在纸条上,藏进床板夹层。 那些纸条里,除了军事部署,还有几行铅笔写的小字,是他未婚妻的名字。 潜伏的日子里,陈利华不是没有过机会联系大陆。 他曾借着出差香港的机会,试着找过中资机构,可两岸隔绝的年代,没有暗号和接头人,情报根本送不出去。 1958年,他在台北街头偶遇原253团战友陈瑞粦,两人靠眼神和家乡话试探出彼此身份,结成了秘密同盟。 陈利华每月悄悄给生活困难的陈瑞粦塞钱,本以为找到了同伴,却没想到这成了日后暴露的祸根。 1981年,退休后的陈利华经济拮据,不得不减少对陈瑞粦的资助。 此时陈瑞粦身患重病又生意失败,在怨恨驱使下,他向情治部门告发了陈利华。 等消息传到蒋经国那里时,距离吴石牺牲刚好31年。 这位亲手整顿情治系统、自诩“防谍无死角”的高层极为震惊,他在日记里写下“惊闻匪谍渗透至参谋本部,三十余年未察”,还在内部会议上痛骂下属“形同虚设”。 他当即批示“按内乱罪严办”,可即便如此,也挽回不了情报系统的颜面了。
最近《沉默的荣誉》热播,让吴石将军的故事火了。可很少有人知道,和他一样藏在国民党
【11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