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写了一封公开信,称由于经费紧张,联合国要削减15%的经费,约为5亿美元,受此影响,大概有2000多名联合国工作人员将面临裁员,原来,中美两国的会员费都没有交齐。 联合国有193个成员国,按经济规模分摊会费负担,美国作为最大出资国,承担22%的份额,中国则在2019年后升至第二位,约20%。 这两大经济体应该提供稳定的资金流支撑联合国运转,可现实远没那么理想。 截至9月底,只有128国按时足额缴纳,其余60多个国家,包括俄罗斯和巴西在内,都存在欠款。 美国的欠费规模最惊人,累计拖欠超过15亿美元,包括本年度的6亿美元和以往的9亿美元。 中国的情况则不同,虽然整体缴费记录良好,但今年会费尚未完全到位,延迟部分导致现金流进一步紧张。 古特雷斯在信中强调,这种不均衡不是孤立事件,而是系统性问题:欠款总额已逼近24亿美元,占2025年评估总额的近七成。 这意味着联合国储备金即将耗尽,甚至可能延迟支付薪资和供应商款项。 早在2019年,古特雷斯就曾公开警告现金短缺可能导致“十年来最严重”的流动性危机,那时欠款已达14亿美元,主要由美国主导。 2020年疫情高峰,美国拖欠世卫组织和联合国多个分支的资金,引发全球援助链中断。 进入2025年,形势急转直下,美国新政府上台后,启动了对国际援助的全面审查,明确表示要“根除不必要支出”,这直接导致对联合国的承诺资金腰斩:2025年实际到位不到一半,维和预算几乎为零,预计2026年会费将削减80%以上。 中国方面,虽然不是主要拖欠方,但作为新兴大国,缴费延迟被外界放大解读,尤其在中美博弈加剧的背景下。 俄罗斯因地缘冲突,也欠下数亿美元,这些欠款不是抽象数字,它们直接蚕食联合国的核心职能:维和部队的装备维护、难民安置项目的物资供应、气候变化监测的实地调查,全都面临中断风险。 想想那些受影响的员工,他们大多是中层执行者:一名在苏丹执行维和任务的协调员,可能要打包行李回国;一个在日内瓦处理人权报告的分析师,或许得转岗或离职。 这些人不是高层官僚,而是真正推动联合国议程的骨干,裁员计划聚焦常规岗位,维和支持部门将砍掉2680个编制,整体工作人员缩减19%。 联合国80周年改革倡议“UN80”本意是精简官僚、合并部门,提升效率,比如将和平与安全、人权和发展三大支柱的职能整合,减少重叠。 但在资金短缺下,这变成了被迫瘦身:总部将关闭部分闲置办公室,搬迁到成本更低的地区如内罗毕或日内瓦外围,能源节约措施包括调低空调、停用部分电梯,甚至在冬季减少加热。 这些调整听起来务实,却暴露了组织的脆弱性,过去七年,联合国资源持续萎缩,不是因为任务减少,而是成员国缴费不力。 古特雷斯直言,改革无法取代缴费义务,只有各国按时足额支付,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这事最扎心的地方在于,它提醒我们国际合作从来不是空谈,而是需要实打实的担当。 大国欠费看似“小动作”,却在基层制造巨大苦难。联合国高层薪资不菲,副秘书长年薪近27万美元,这确实该审视,但根治之道在于成员国履约,而不是一味内部紧缩。 中国已提出五点改革建议,包括优化会费分摊公式、加强透明监督,这些点子务实,能推动公平转型。 美国若继续“美国优先”,无异于自断臂膀:它依赖联合国维护全球稳定,却不愿买单,这逻辑多荒谬?长远看,危机或成转机,迫使联合国数字化转型,减少行政冗余,转向高效模式。 你对大国欠费怎么看? 信息来源:新浪《削15%预算、撤上万名人员》
中美都欠钱,联合国被迫辞退1.4万人,中美不一样,中国有新要求美国拖欠28亿美
【73评论】【1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