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98年,马未都看望手术后状况不乐观的父亲马丹林,就跟医生说:把他身上的仪器和管子都撤了,我们不治了! 马丹林的一生都在打有准备的仗,他本是个文人,家仇国恨却把他推向了战场,但战火很快就教会他,光有勇气行不通。 战场结束后只有他活了下来,不是因为他怕,而是因为他先冷静观察了敌人的火力点,在他看来,上战场是为了赢,不是为了死得悲壮。 这个信念贯穿了他的一生,战后他凭着这个信念当上了空军总医院的政委,回到家教育儿子马未都,他用的也是这一套。 儿子犯了错他从不多问,直接一巴掌上去,因为他觉得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教育,能让孩子快速记住什么是对错,将来做个好人。 他是个一生都要强的强者,70岁那年,马未都搬不动的一盆大盆栽,他过去一把就抱起来了,身体强悍得不像个老人,他习惯了掌控局面,也习惯了掌控自己的身体。 所以,当父亲马丹林被确诊患了癌症时,马未都本能地选择了最常规的孝道:找最好的医院,安排最快的手术,然后遵照医嘱。 他还小心翼翼地对父亲撒了个谎,说肿瘤切掉了,手术很成功,病房里全是各种维生仪器,一堆管子插在父亲身上,这在当时是儿子能给的最好的东西了。 但他们都算错了一步,他们面对的不是一个普通病人,而是一个在医院体系里干了一辈子的前政委,仅仅20天,马丹林就用他那双专业的眼睛看穿了这场“善意的骗局”。 他平静地把儿子叫到跟前说:“你小子别蒙我……要是真切了,能没有导流管吗?” 那一刻,病房里的角色瞬间反转了,他不再是一个需要安慰的病人,而是那个洞悉全局、下达最后命令的指挥官。 他告诉儿子让他拔掉管子,理由和他打仗时的逻辑一模一样:他不愿拖垮家人,更不愿自己瘦成皮包骨毫无尊严地死去。 这道“命令”也让马未都面临着选择难题,坚持治疗,是世人眼里的孝子;听父亲的,却要背负“放弃”的巨大压力。 在经过一系列的挣扎后,他选择了后者,他走向医生说出那句“我们不治了”,那一刻,他践行的是一种更艰难的孝顺——尊重父亲的意志比单纯延续他的生命更重要。 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他把所有的悲伤都压在心底,直到捧起父亲骨灰盒的那一刻才彻底崩溃,哭得像个孩子,很多年后,马未都回忆起这段往事才真正理解了父亲,“放弃治疗其实也是一种爱和孝顺”,他对记者说。 信源:澎湃新闻 马未都忆父亲:我从父亲身上学到的坚强与乐观,一辈子受用 |《背影》
70岁老人需要抢救,老人儿子问需要多少钱,医生说15万,他儿子一秒都没有犹豫,说
【847评论】【17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