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95年,吴德因病重住进了医院,在办理住院手续时,医生明确告知他的女儿吴铁梅,他可享受副部级的医疗待遇。但吴铁梅对此却心存异议,因为这个级别和父亲以往的职务级别相差甚远。 1995年秋天,北京协和医院的病房里,女儿吴铁梅看着病床上戴着氧气管、身形消瘦的父亲吴德,心里很不是滋味。 医生按规定告知,老人享受的是副部级医疗待遇,可在女儿心里,父亲这辈子的功劳,哪是这个级别框得住的。 病床上的老人却对此毫无反应,平静得像一潭深水,他似乎用沉默告诉所有人,他的人生价值,早就跟职务、待遇这些标签没什么关系了。 吴德的品格,说白了就是一种主动的“剥离”,他总在把自己从各种荣誉符号上往下摘,生命最后关头,医院想给他安排高级病房,他拒绝了,说自己就是个普通党员,亲友送来一些有营养的好东西,他都原封不动地退回去。 这种对物质的苛刻,延伸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女儿小时候看上一件在他眼里“太奢侈”的衣服,想都别想,他不光剥离物质,更抗拒被写进历史,有人想给他写传记,他一次次摆手拒绝,觉得历史是无数没留下名字的人干出来的,不是靠哪几个英雄撑着的。 他甚至不爱照相,觉得那玩意留不住什么,这份抗拒,到他安排自己身后事时达到了顶点,不开追悼会,不保留骨灰,不要任何告别仪式,他用最彻底的方式,把自己从一个可供瞻仰的符号,变回了一个普通人,干干净净地来,干干净净地走。 摘掉那些虚名后,吴德把所有力气都花在了创造那些不会说话,却能永远站立的东西上,他从战火里走来,在冀中平原跟鬼子拼过命,也带民兵摸黑渡过滹沱河,到了和平年代,他又一头扎进了建设国家的钢铁洪流里。 他的功劳簿,不在文件里,而在祖国大地上,你得去成昆线的隧道口找,他曾像壁虎一样攀在岩壁上对数据,你得去北方的林场看,寒风曾把他的手吹得一道道裂口,你也得去想想北京某个工地的深夜,他伏在图纸前,一抬头天都亮了。 这位老人的身体,就是一把丈量山河的尺子,他说过,“照片留不住人,得让桥和路留住脚印。”这就是他认的理儿,他觉得,自己真正的遗产,是那些至今还在跑着车、通着电的工程,是千家万户的灯火,这些东西,时间带不走。 说到底,吴德留下的最厉害的东西,不是那些桥和路,而是他那种“少谈点名,多干点事”的精神,这精神像一颗种子,在他走后,反而长出了更茂盛的枝丫,他跟女儿讲,“人这辈子,得留下点干净的东西,级别高低算个屁,脚下走过的路、肩上扛过的担子才算数。” 这种干净的价值观,通过严格的家教,刻在了孩子们的骨子里,更奇妙的是,这颗种子飘出了家门,他曾有个愿望,说真要立碑,也该把那些没留下名字的建设者的名字都刻上去,这话后来启发了年轻学者,推动了一项关于共和国早期建设者们的口述史研究。 最响亮的回应,来自女儿吴铁梅,父亲走后,她辞掉了研究所的行政职务,一头扎进了民间档案和口述史的整理工作里,她不再是守着父亲功劳簿的后人,而是成了父亲精神的执行者。 她带着学生们,去寻访那些被遗忘在旧厂矿里的工程师、老工人,她说,父亲留下的不是家产,是一束“照向历史深处的光”,她的任务,就是跟着这束光,去照亮更多被淹没的名字,吴德的遗产,从一个关于“他”的封闭故事,变成了一个关于“他们”的开放事业。 吴德,这个名字听着像“无德”,可他这一辈子,却把“公德”和“品德”两个词做到了极致,他真正的遗产,不是一个需要被记住的名字,而是一种看问题的方式——真正的伟大。 信息来源:《政坛老兵的人生轨迹:吴德传》
1992年吴德坐在家中看电视,突然一则新闻的播报引起他的关注,在仔细看过新闻内容
【2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