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天之内,特朗普政府居然从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夹击”中国——先是提议禁止中国

修竹崽史册 2025-10-11 12:56:49

短短一天之内,特朗普政府居然从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夹击”中国——先是提议禁止中国航班飞越俄罗斯领空,接着又制裁了几家购买伊朗石油的中国炼油厂和码头。   美国财政部突然宣布对几家中国企业实施新一轮制裁,说法上很“官方”,目标是打击中国企业涉及对伊朗原油的购进和分销。   被点名的,包括中国的炼油厂和部分沿海码头,从经济层面讲,这类制裁有点“刀刀见血”的味道,直接关系到中国部分能源进口和外贸企业的运营。   在制裁同时,有关美国拟议限制某些中方航班飞越俄罗斯领空的新闻也传出。   按照美方的说法,这是在“保护公平竞争”,但结合当前中俄两国航空合作的升温,以及全球航线格局的变化,这更是一种带有遏制意图的“技术性壁垒”。   制裁中国企业是典型的硬施压力,用金融和贸易工具来敲打中国主要产业和能源进口,这种打法历史上屡见不鲜。   但对于航空飞越这道槛,在方式上是“巧借规则之名”,其实是在限制中国国际航线话语权和空中物流主动权。   有人可能会问,这两招真的威力多大吗?各自为阵或许并不足以让中国完全被动,但同步发力,无疑会对中国企业的国际业务拓展和相关部门协调施加更大压力。   尤其是能源行业与物资流通这两大命脉,外部约束一旦增强,必然要求内部有更灵活的资源配置和政策调整。   能源安全向来是中国经济稳定运行的核心命题,伊朗作为中国重要的原油供应国之一,因被美方多年纳入制裁名单,相关中国企业始终处于高风险压力下。   此次华盛顿点名制裁的,不只是大油企,也包括关键码头,意在通过堵住关键运输环节上的漏洞,把风险传递链条向成本端推、向行业纵深推进。   航空领域的动作更像是一种防守反击,尤其是当前多家国际航空公司在俄罗斯领空航权选择上各自为政,局面极为复杂,美方的“建议”实则是一种松紧有度、掌控风险的温和施压。   即便操作空间有限,也依然释放出一种信号:美国可以运用规则制定权,持续调控国际航运格局,让中国企业处于某种“不确定氛围”下。   从单点封锁到组合策略,美国越来越喜欢选择多领域、分步骤、连贯发力的方式来增加“博弈主动权”。   不再是单一事件、单一产业的短暂碰撞,而是铺排多个战线,占据议题主动,这背后能看出明显的战略心理,美国对中国的崛起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紧迫,所以频繁调整政策工具箱,试图把对方的潜力压制在可控范围。 美国国内面对产业转型压力和选举周期影响,也让政府在外交压力、产业政策上更敢于施压。   每一次看似“单项”的新政策,其实都暗含了国内外双重驱动的考量。   这背后还透露一个现实:全球格局已非以往一超独霸,规则制定权逐渐变为多方博弈。   美国虽然依然拥有主导权,但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话语权和回旋余地也在扩大。   现今的制裁、技术封锁、贸易壁垒,都只是零和思想的重复应用,而全球供应链与经贸联系早已盘根错节,很多单边行动并不能达成预期效果,反而刺激对手加速自主可控和替代发展,甚至倒逼全球化迈向下一个阶段。   所以,这几天美国的这些针对中国的多点出击,其实是当前中美结构性竞争的一种缩影,也是全球多极化趋势下大国策略调整的真实写照。   你怎么看美国这套多维度“限制组合拳”? 信息来源:环球时报《特朗普政府提议禁止中国航空公司在往返美国航班中飞越俄罗斯领空,中方回应》

0 阅读:0
修竹崽史册

修竹崽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