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宣布 当地时间10月10号,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玫瑰园直接宣布,他要亲自飞埃及沙姆沙伊赫,去参加加沙停火协议的签字仪式。 更让人盯着看的是,这位美国总统拍着胸脯打包票:“所有被扣押的以色列人,最迟下周二就能回自己家。”这消息一出来,舆论立马炸了,原本剑拔弩张的中东局势,一下子透出点微妙的转向。 这停火协议看着突然,其实背后是整整72小时没停过的密集谈判。 从10月6号开始,埃及、卡塔尔、土耳其还有美国的代表,就躲在沙姆沙伊赫一家豪华酒店里关起门谈。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和哈马斯政治局领导人哈亚,靠视频连线吵得厉害,谁都不让谁——撤军该走哪条线、人质交换要按什么比例来、人道援助的通道怎么开,这些核心问题来回扯了好几轮。 直到8号深夜,两边的代表才总算在协议文本上签了字,这份写了6个章节的文件,紧接着就送到以色列内阁等批准。 看协议里写的,以色列国防军得在24小时内撤到加沙地带里的“初步撤军线”——这条线差不多就是2023年冲突开始前的控制线。 接下来的72小时里,哈马斯要把所有还活着的以色列被扣押人员放了(现在确认有20人活着),还得移交26具遗体。 作为交换,以色列会分阶段放大约2000名巴勒斯坦囚犯,这里面还包括250个被判了终身监禁的人。另外,协议还要求马上打开5个过境点,让每天几百辆装着人道主义物资的卡车能进加沙。 特朗普说要去埃及这事儿一出来,这场停火协议一下子就染上了挺重的个人味儿。 按白宫透出来的消息,协议刚签完,埃及总统塞西就立马给特朗普打了电话,邀请他以“和平缔造者”的身份去参加签字仪式。 这位美国总统显然没放过这个政治机会,不光马上答应了邀请,还提前把人质释放的时间表给说了出来,就是想把自己打造成“能解决危机的人”。 特朗普这么做的心思其实不难猜。一方面,他现在正为2026年总统大选铺路呢,中东和平协议这张牌,拿在手里肯定管用。 另一方面,他还得把国内的注意力往别的地方引——最近美国不少地方都爆发了反政府抗议,加州的移民问题也一直没解决,特朗普在那些摇摆州的支持率还往下掉。 这会儿高调掺合巴以冲突,既能稳住犹太裔选民的支持,还能给自己立个“强势领导人”的形象。 但特朗普这承诺也不是没风险。以色列内阁10号凌晨批协议的时候,极右翼的部长斯莫特里赫就投了反对票,还公开说这协议“不安全”。 哈马斯那边虽说同意放人质,可也明明白白要求国际社会盯着以色列执行协议,别让以色列“拖着不办或者耍花样”。 要是人质释放晚了,或者以色列在撤军这事上打折扣,特朗普手里的政治资本可能一下子就少了。 协议签了之后,加沙地带总算有了段好久没见的平静日子。拉法口岸那儿,巴勒斯坦老百姓排着队等联合国发的吃的和药;特拉维夫的“人质广场”上,家属们举着标语,盼着亲人能早点回来。 可这平静底下藏着风险,协议里没解决的那些核心矛盾,说不定哪天就成了下次冲突的导火索。 先说加沙的治理问题。特朗普提的“20点计划”里,说要搞个由国际专家牵头的过渡委员会来管加沙,结果哈马斯和巴勒斯坦权力机构都不买账,一起反对这个提议。 再看以色列的长期打算,内塔尼亚胡批协议的时候就说了,“这只是第一步,我们还会接着推进加沙非军事化”。 更关键的是伊朗的态度——虽说伊朗外交部9号发声明支持巴勒斯坦,但到了10号,也没对停火协议说句实在话。 国际社会对这份协议的看法也分成了两派。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各方“抓住这个机会,搞出长久的和平”,还承诺60天内给加沙送17万吨人道主义物资。 可沙特、阿联酋这些阿拉伯国家就比较谨慎,要求以色列彻底撤军,还得重启“两国方案”的谈判。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更是直接警告,“要是以色列不兑现承诺,地区局势说不定又会乱套”。 10月10号晚上,加沙地带的夜空,难得没听见爆炸声。但这份停火协议有多不结实,看以色列撤军的细节就能明白。 看以军公布的撤离画面,重型装备、装甲车看着是在按顺序往后撤,但还有一部分部队没走,留在加沙城周边的制高点上。 哈马斯发言人哈齐姆·卡西姆说得挺尖锐:“以色列这撤军就是走个过场,加沙53%的土地还在他们手里呢。”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协议没个靠谱的监督办法。 虽说美国要派200名士兵去以色列建个“协调中心”,可这些人不会进加沙,真要监督,还得靠卡塔尔、埃及这些国家的外交渠道。 看以前的情况就知道,没第三方硬气监督的停火协议,大多撑不了多久。 现在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10月14号——按协议说的,这天得把最后一批人质放回来。要是一切顺顺利利,特朗普就能带着“和平勋章”风风光光去参加签字仪式;可要是出点岔子,中东说不定又得陷进战火里。
迟迟等不到中方订单后,特朗普开始另寻出路,却又收到一个坏消息特朗普确实急了。2
【19评论】【3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