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马英九三姐马冰如在北京的26年,她到底有什么故事? 马英九的三姐马冰如,

椰子说历史 2025-10-10 18:24:55

揭秘:马英九三姐马冰如在北京的26年,她到底有什么故事? 马英九的三姐马冰如,在北京待了26年,身边人有的说她是嫁了个工程师才在这安家,也有人说是来退休养老,话传来传去她自己也不解释,你看她这些年做的,真没把自己当什么“外派家属”或者“政要亲戚”,就是那种埋头做事的人,搞教育,做公益,组织交流,就这三条线,平时就泡在学校里,在顺义国际学校教中文,她那个康州教师执照,还有美国的教龄,背景够硬的。 但她人很低调,直接就去当老师,后来带着教师团队,搞跨文化课程,干起活来特别投入,跟媒体圈子一点不沾边,没人追着她拍,也没搞那些资本运作的事,就这么在北京扎下来了,好多人都没注意到她这些年到底做了些什么。 她1948年长沙出生的,父亲马鹤龄,国民党那边的高级将领,1949年去了台湾,家里那一辈搞党政军的,不是去了台湾就是去了美国,她自己也早早去美国留学,教书,后来嫁给了ABB的高级工程师赵蜀远,按理说这种背景,留在美国养老是板上钉钉的事。 可北京这边,1997年她跟着丈夫派驻ABB北京代表处,这一来就是26年,刚开始就在顺义国际学校,后来做到了中文教学主任,管课程,带团队,搞跨文化教学,十几年的教育经验,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 有人说她是国民党将门之后,在北京搞教育做公益,还有青少年交流,比好多红二代都干得实在,不喊口号,不搞排场,做事有规矩,人又低调,话也不多,一碰到什么复杂的事,就是直接上手干,2008年汶川地震,当天就发动全校师生捐款,数目不小。 后来又和丈夫匿名捐钱,在四川建了所鹤凌爱心小学,那个鹤字就是她父亲名字里的,剪彩她也去了,就是没宣传,没人知道这钱是谁捐的,家国情怀这东西,好多人有各种解读,说法也多,可事实就是,那年头一个台湾人,能在灾区捐钱盖学校,还不炒作,就是做事。 她不是马英九的代言人,可关键时候作用真不小,2023年马英九回大陆祭祖,整个行程特别顺,背后是谁在联系,北京这边那个青年交流团,37个清华北大复旦的学生,挑人,安排行程,对接细节,这些事都是她在操持,特别务实,不炒作,不激进,是真正在做事,用行动促进统一的那种方式,不用口号,不高调,行动本身就带着交流,她小时候捡过破烂,后来在台湾靠教育翻身,之后又在美国打拼了十年,最后在北京教书。 她很清楚两岸年轻人的思想差异,制度不一样,语言差不多可就是容易误会,交流就是为了填平这些沟,先聊起来,先一起吃个饭,逛逛夜市,总比在网上互相骂强。 马家五个姐弟,基本都在美国和台湾,大姐马以南在美国,二姐马乃西也移居海外,四弟马英九在台湾政坛,就她这个三姐马冰如在北京定居,常年在这生活,参与各种事务,每一件事都亲力亲为,在国际学校教书,为灾区筹建学校,组织两岸青年交流,马英九来大陆她就在民间配合,还参加各种学术公益活动,她早就不是谁的姐姐了,是她自己活成了一个角色。 北京这26年,顺义都变成了国际区,高铁、教育资源全都起来了,年轻人群体也特别活跃,一个1948年出生的长沙女子,成了北京一所中学里的中文教学主力,一个教育公益的捐助者,一个两岸青年的搭桥人,这些都不是偶然,是她自己的选择。 马冰如在北京的26年,那种家国情怀,那种为两岸对话付出的努力,还有时代最需要的那种行动力,大家记住她也不是因为她是马英九的姐姐,是她自己选了条最踏实的路走,每个人不一定能决定国家的走向,但总能做点什么事,在时代里做一点正确的事,这个女人,在北京,就这么安安静静地做了26年,这就是个例子。

0 阅读:35

猜你喜欢

椰子说历史

椰子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