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的灭亡有多惨?堪称人间地狱!靖康之耻都要靠边站。1227年盛夏,蒙古铁骑冲入西夏都城中兴府,到处都是断壁残垣的景象,鲜血染红黄河水道。三日内,37万党项人遭屠戮,占全族人口三分之一。 1227 年盛夏,蒙古铁骑踏破城门,三天之内,37 万党项人倒在血泊中,占全族人口的三分之一。 这场浩劫,完全不是北宋的靖康之耻所能够比较的。 要讲清这场灭顶之灾,得从二十多年前蒙古与西夏的第一次交锋说起。 1205 年,成吉思汗还没开始征战,只是以追击逃兵的借口,闯进西夏边境。 蒙古兵在边境劫掠一番后便扬长而去,没把这事当成长久之战。 可西夏上下也没把这群草原骑兵放在眼里,觉得他们的兵力根本掀不起什么大浪。 然而,谁能想到正是这次不起眼的冲突,竟成了西夏覆灭的开端。 四年后的 1209 年,蒙古大军卷土重来,直接围住了西夏都城中兴府。 夏襄宗这下慌了神,只能选择低头认怂,不仅献出公主求和,还答应出兵跟随蒙古攻打金国。 成吉思汗见西夏服软,暂时收了兵。 但他心里清楚,西夏绝非真心归顺。 果不其然,几年后西夏就敢公然违背约定。 1217 年,成吉思汗准备远征花剌子模,想让西夏借道并派兵支援。 可西夏不仅拒绝借道,重臣阿沙敢不还嘲讽成吉思汗,言下之意是若连讨伐金国的兵力都凑不齐,根本不配称可汗。 这话传到成吉思汗耳中,彻底点燃了他的怒火。 之后的几年里,蒙古一边攻打金国,一边时不时就派兵收拾西夏,一点点消耗西夏的国力。 可西夏仍没吸取教训,1224 年又暗中与金国结盟。 1226 年,成吉思汗亲自率军南下,这次他不再是简单的征讨,而是抱着灭国的决心而来。 蒙古军一路势如破竹,从沙州、肃州、甘州打到灵州,西夏军队虽拼命抵抗,却难挡蒙古铁骑的锋芒。 灵州之战时,西夏守军为了击退蒙古军,甚至把染了瘟疫的牲畜挂在城墙上,导致蒙古军中爆发疫情,成吉思汗也险些因此丧命。 这事彻底激怒了成吉思汗,他在军中留下遗诏:“死后秘不发丧,等彻底灭了西夏、完成屠城毁庙后,再公布死讯。” 1227 年,中兴府被蒙古军围困了半年之久。 城内先是爆发地震,接着瘟疫蔓延,粮食很快就被吃光,到最后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而援军始终不见踪影。 夏末帝李睍再也扛不住,只能选择投降。 可他以为投降就能保住性命和族人,却没想到等待他的是整个城市的末日。 城破后,蒙古兵在中兴府展开了三天的屠杀。 37 万党项人丧生,李睍被处死,西夏皇室男性成员的脊骨被做成饮器,女性则被分给蒙古贵族为奴。 更残忍的是,蒙古军不仅要灭西夏的人,还要灭西夏的文明。 他们烧毁宫殿,炸开陵墓,毁掉文庙,八千卷西夏文献全都被烧毁 掌握西夏文字的学者被全城搜捕,后来考古发现的 “学者冢” 中,骸骨手腕上还留有捆绑痕迹,身旁散落着笔墨纸砚,显然是被集体处决后埋葬的。 就连西夏王陵的 9 号陵墓,考古人员都在地下 17 米处发现了人工爆破的痕迹,可见蒙古人是故意要将西夏的痕迹彻底抹去。 元朝建立后,更是用制度性手段进一步清除西夏的印记。 他们将中兴府改名为 “宁夏路”,表面上是 “安宁西夏” 的意思,实则是对西夏政权的彻底否定。 党项人被拆散迁移,强制与蒙古人通婚,后代统一登记为 “唐兀氏”。 西夏的制度、语言、文化被逐一抹掉。 元朝修撰《宋史》《辽史》《金史》时,唯独不给西夏修史,只把西夏的历史附在其他史书的边角。 那么,蒙古人为何对西夏如此赶尽杀绝? 除了西夏多次背叛、抵抗,甚至用瘟疫反击触怒了蒙古贵族外,还有两个关键原因。 一是地理因素,西夏控制着河西走廊,蒙古商队经过此处时,不仅要缴纳重税,还要被迫交出军图。 二是文明因素,西夏有自己的文字、法律和礼制,始终保持着独立的文明体系,这种 “不附蒙、不附宋” 的姿态,与蒙古想要建立统一帝国秩序的诉求相悖,蒙古人绝不允许这样一个 “另类” 政权留下隐患。 曾经的西夏,也曾有过百年辉煌。 1038 年李元昊建国后,创造了独特的方块西夏文,常用字就有 3000 多个,还编写了《番汉合时掌中珠》等双语典籍。 官制分为 “蕃官”“汉官” 两套体系,既吸收中原文化,又保留党项特色。 鼎盛时期的西夏,疆域横跨陕西北部、甘肃大部、宁夏全境及内蒙古西部,面积超过 80 万平方公里。 可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强大的王朝,最终会落得国灭族亡、文明断绝的下场。 直到 1909 年,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在内蒙古黑水城遗址的一座佛塔中,发掘出上万件西夏文献,包括佛经、法典、文书等,这种早已被遗忘的 “死亡文字” 才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如今,贺兰山脚下只剩下残碑断垣,无声地诉说着西夏的兴衰与悲凉。 主要信源:(蒙古灭西夏之战(蒙古帝国灭亡西夏的战... —— 百度百科)
226年,魏文帝曹丕重病垂危,临死前他声嘶力竭喊道:“我要见母亲,我要见母亲。”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