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0年,李文忠交代完后事,与妻儿诀别后才去上朝,朱元璋看了他的奏折,怒骂道:

放点糖呗 2025-10-06 02:26:18

1380年,李文忠交代完后事,与妻儿诀别后才去上朝,朱元璋看了他的奏折,怒骂道:“李文忠,我知道你有战功,比你战功更大的,我也敢杀!难道你就不怕死吗?”李文忠视死如归,梗着脖子说:“文忠死不足惜,愿陛下,多念及江山黎民。” 1380年冬天的京城,冷得刺骨。 曹国公李文忠一早起来,仔细穿好朝服,对着铜镜看了很久。镜子里的自己,两鬓已经斑白,眼角爬满了皱纹。他想起三十多年前,跟着舅舅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还是个愣头青小子。 夫人王氏端着药进来,看他穿得这么正式,愣了一下:“今天不是不用上朝吗?” 李文忠接过药碗,一口喝尽:“突然想起有些事,得去见见皇上。” 王氏觉得丈夫今天不太对劲。他平时上朝前总是匆匆忙忙,今天却格外平静,连穿衣戴帽都慢条斯理的。 更奇怪的是,李文忠把儿子李景隆叫到书房,交代了好多事。 哪些田庄要好好经营,哪些老部下要时常关照,甚至连祠堂的修缮都说到了。李景隆听得莫名其妙,父亲才四十多岁,怎么像在交代后事? “爹,您今天怎么了?”李景隆忍不住问。 李文忠拍拍儿子的肩:“没事,就是突然想起来,跟你说说。” “对了,还有一件事!”李文忠在李景隆耳边低声说道:“我虽然是陛下的外甥,但终究是外甥。他们朱家的家事,你少掺和!一定记住!” 李景隆没有听懂,但还是用力点了点头! 出门前,他特意抱了抱小孙子,对王氏说:“这个家,以后你要多费心了。” 王氏心里咯噔一下,想再问几句,李文忠已经转身出了门。 皇宫里,朱元璋正在批阅奏折。 这些日子他心情很不好,胡惟庸的案子牵扯的人越来越多,杀了一批又一批,可总觉得还有人藏在暗处。看到李文忠进来,他有些意外。 “文忠啊,今天怎么来了?”朱元璋放下笔。 李文忠跪下行了礼,从袖子里取出一本奏折:“臣有些话,憋在心里很久了,请陛下过目。” 太监把奏折呈上去。朱元璋越看脸色越难看,最后猛地一拍桌子:“李文忠!你好大的胆子!” 奏折上写的,是劝皇帝少开杀戒的话。李文忠说,朝廷杀的人太多了,弄得人心惶惶,而且锦衣卫手伸的太长,不仅文武大臣如履薄冰,连老百姓都不敢大声说话。 他还提到一些最近被处死的大臣,认为罪不至死。 “你以为立过战功,就可以胡说八道吗?”朱元璋站起来,走到李文忠面前,“比你功劳大的人,朕也照杀不误!你是不是觉得自己不会死?” 李文忠抬起头,眼神很平静:“陛下,文忠死不足惜。只是希望陛下多想想江山社稷,想想天下百姓。” 这话像一根针,扎在朱元璋心上。他死死盯着李文忠,想从他脸上看出点什么。是这个外甥真的忠心耿耿,还是另有所图? “你知不知道,就凭刚才这些话,朕就可以砍你的头?”朱元璋的声音冷得像冰。 “臣知道。”李文忠回答,“但有些话,总得有人说。陛下可还记得,当年打天下时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如今....” “住口!”朱元璋打断他,“你以为还是从前吗?现在是坐天下,不是打天下!” 大殿里安静得可怕,只能听见朱元璋粗重的呼吸声。 他突然想起很多年前,李文忠替他挡箭的情形。那一箭差点要了李文忠的命,伤好后留下很深的疤。 别人如果敢跟他说这种话,估计早就被朱元璋砍了。 可眼前的,是自己亲外甥..... “你回去吧。”朱元璋突然觉得很累,挥了挥手,“今天的话,朕就当没听过。” 李文忠磕了个头,慢慢退出大殿。走出宫门时,他抬头看了看天,灰蒙蒙的,像要下雪。 回到家里,王氏和李景隆都围上来。看李文忠平安回来,才松了口气。 “爹,您今天到底怎么了?”李景隆又问。 李文忠摇摇头,什么都没说。他走进书房,关上门,一个人坐了很久。 其实他何尝不知道朱元璋的脾气。这些年来,多少老兄弟因为一句话就掉了脑袋。可他不能不说,眼看着朝廷上下人人自危,这样下去怎么得了? 晚上,朱元璋一个人在御花园散步。他也想起很多往事。李文忠不仅是他的外甥,更是从小跟着他出生入死的亲人。可越是亲人,有时候越让人放心不下。 “皇上,天冷了,回去吧。”太监小声提醒。 朱元璋叹了口气:“你说,文忠今天说这些话,到底图什么?” 太监低着头不敢回答。 “他是真的为大明着想啊。”朱元璋自言自语,“可这个天下,不是他想得那么简单。” 后来李文忠又活了几年,但再也没有上过这样的奏折。有时候他看着南京城来来往往的大臣,心想:也许舅舅说得对,坐天下和打天下,本来就不是一回事。 1384年,李文忠病逝。朱元璋很伤心,追封他为岐阳王,风光大葬。只是不知道在最后时刻,李文忠是否还记得四年前那场冒险的进谏。 而朱元璋,晚年杀人越来越多。也许在某个深夜,他也会想起那个敢说真话的外甥。但皇帝的心思,谁又能真的懂呢。

0 阅读:59

猜你喜欢

放点糖呗

放点糖呗

欢迎大家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