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赵光义的二儿子赵元僖,早想休掉正妻李氏,把小妾张氏扶正。可他翻遍《宋刑统》,找不出休妻理由,这事一直卡着。 张氏急着当正妃,偷偷做了个特殊酒壶,想在宴席上毒死李氏。没成想,最后杀错了人。 淳化三年十一月,许王府办生辰宴。丝竹声刚停,刚喝一盅酒的赵元僖突然捂肚子,脸色惨白,踉跄扑向案几,金酒杯摔碎在地。他抽搐着抠地面,头脚弯成一团,太医还没到就断了气。 赵元僖当时是开封尹 —— 五代到宋初默认的储君之位,半年前朝野都把他当准太子。谁也没想到,杀他的竟是最宠的小妾张氏。 宋太宗正看西北军情奏报,听说儿子死讯,笔杆 “啪” 地砸在龙案上。他跌跌撞撞赶到王府,摸着儿子余温的身体哭:“朕的储君啊!” 没人敢说,祸根早埋在五年前。雍熙三年,赵元僖刚任开封尹,太宗就给他指婚李氏 —— 名将李谦溥侄女,还沾着亲戚,目的是拉拢李家兵权,帮儿子稳储君位。 可帝王的算盘,没让小两口和睦。李氏在将门长大,性子跟父亲一样刚烈。 嫁进王府后,她照着《宋刑统》的规矩管家里事,对赵元僖的小妾们管得极严。 赵元僖在外头名声好,人人说他勤政爱民。可回了王府,他就想图舒坦,越来越嫌李氏刻板。 他不止一次在太宗面前告状:“李氏没有妇德,管下人太狠,府里人都怕她。” 太宗每次都皱眉驳回:“李将军家手里有兵权,她的位置动不得。” 按《宋刑统》规矩,丈夫休妻得符合 “七出之条”。赵元僖想拿 “妒忌” 说事,李氏却拿出证据 —— 侍妾没犯过错,家里事也没出纰漏,把他堵得说不出话。 就在赵元僖对这段婚姻彻底失望时,侍女张氏走进了他的生活。 就在赵元僖失望时,侍女张氏靠温顺和体贴拢住了他 —— 熬夜批文递莲子羹,见他叹气就劝慰,赵元僖甚至许诺 “将来封你为后”。看着李氏穿正妃朝服受拜,张氏野心越来越大。 淳化二年的一场家宴后,张氏伺候赵元僖换衣服,小声说:“殿下想把我扶正,何必等‘七出’的理由?李氏要是不在了,啥问题都没了。” 赵元僖一开始骂她:“休得胡言!” 可看着张氏哭红的眼睛,又想起李氏跟自己争执的模样,终究没再反驳。 张氏立刻拿出早就画好的图纸 —— 是个双层机关酒壶。上层藏毒酒,下层装美酒,转一下壶盖就能换。 “我亲自给她倒酒,保证没人发现。” 赵元僖没说话,这沉默就算是默许了。 为了不出错,张氏做了周密准备。她花五十贯铜钱买通王府厨子,让厨子在宴席上帮忙递酒。 又托人从宫外买来 “牵机药”—— 这种药当年毒死过南唐后主李煜,人吃了会剧痛,看起来就像急病发作死的。 她特意选在赵元僖生辰这天动手,理由是 “正侧妃一起庆贺,显得王府和睦”,让李氏没法推辞。 宴席当天,张氏穿了件水绿罗裙,笑着跟宾客打招呼。轮到给李氏敬酒时,她先给自己倒了杯下层的美酒,一口喝干。 “李姐姐,我敬您一杯,以前要是有失礼的地方,您多担待。” 李氏盯着酒杯,手指微微发紧。她一直防着张氏,可这么多人看着,不接就是失规矩。 就在她伸手要接的时候,赵元僖突然开口:“夫人不会喝酒,这杯我替你喝。” 或许是连着处理政务渴了,或许是对李氏还有点愧疚,他没等阻拦,端起酒杯就喝了下去。 张氏的脸瞬间煞白,手里的酒壶 “当啷” 掉在地上。她眼睁睁看着赵元僖捂住肚子倒下去。 乱成一团的时候,她听见厨子抖着声音喊:“那酒…… 那酒里有药!” 太宗派昭宣使王继恩来查案,很快查出真相。张氏受不住酷刑,把所有事都招了,连赵元僖默许的细节也没瞒。 更让太宗发火的是,查案时搜出了赵元僖和武将往来的密信,还发现他养了二十多个死士。 太宗这辈子最会猜忌人,在他看来,这跟谋反没两样。之前就因为大臣请立太子,他把吕蒙正等五个人都贬了。 现在儿子不仅私下结党,还因为后宅争风吃醋丢了性命,皇室的脸都丢尽了。 太宗当即下令:“张氏在集市上磔杀,曝尸三天!” 磔杀是极刑,围观百姓都吓得不敢出声。 张氏的父母早就死了,太宗还让人挖开他们的坟,砸毁棺材,亲属全流放到海岛。 那个被买通的厨子被砍头示众,王府里知情不报的仆人,有的被打板子,有的被流放。 李氏虽说捡回一条命,却被太宗安了 “御下无方,闹出大祸” 的罪名,送回了娘家。 李家从此在官场上站不住脚。李谦溥的孙子本来考中了进士,也因为这事被除名,直到仁宗朝才重新得到任用。 最让人唏嘘的是赵元僖的后事。太宗一开始追封他为皇太子,等知道他私结势力的事后,立刻收回封号。 下令按一品官的礼节草草下葬,连写好的《思王子诗》都让人烧了。这位曾经离皇位一步之遥的亲王,最后在史书上只留下 “暴卒” 两个字。 这场闹剧最大赢家是太宗三儿子赵元侃 —— 大哥赵元佐因替赵廷美求情被逼疯、后纵火被废,二哥惨死,他顺理成章成储君,就是后来的宋真宗。
226年,魏文帝曹丕重病垂危,临死前他声嘶力竭喊道:“我要见母亲,我要见母亲。”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