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的南京,一个院子里跪着十几名中国人,两名日军手持刺刀,正挨个刺杀这些人。这时,17 岁的左润德突然起身,趁日军没注意,迅速逃出院子。 这一天是 1937 年 12 月 13 日,南京城破已过三天。此前,左润德和家人躲在莫愁湖畔的破庙里,日军展开追捕后,他被迫与家人分开。 此刻的院子里,到处是被刺刀捅穿的尸体,两名日军还在继续刺杀跪着的人,每刺一刀,就发出一阵让人不寒而栗的冷笑。 “太君,这个娃娃留给我!” 一名日军开口,中国话很生硬,手中刺刀的刀尖滴着血,在左润德眼前晃。左润德一下认出这声音 —— 三天前,正是这个日军带小队杀了城南米铺的掌柜一家。 此时左润德心跳很快,但他强迫自己冷静,同时快速观察院外:三米外有棵老槐树,树枝能遮住院门;院子西北角堆着半人高的煤堆,能在那里藏身。 突然,左润德身后传来闷哼声,是日军在给倒地的人补刀。他用余光看,斜后方跪着的青年微微抬手,指尖指向后门。 这青年是锁匠王二,昨天两人还分吃过半块炕饼。左润德立刻懂了王二的意思,用肩头轻轻撞了撞王二,两人同时低头,假装整理裤脚,实则悄悄挪动膝盖,一点点朝后门靠。 “八嘎!” 日军突然转身,手中刺刀直对左润德面门。千钧一发时,左润德猛地侧身,刺刀擦着他耳际划过,削掉一缕头发。 他顺势抓起脚边的碎砖,狠狠砸向日军手腕。趁日军因疼痛分神,左润德拉住王二,朝后门冲出去。院外很快传来日军的吼声和枪声,子弹打在门框上溅起木屑,两人已跑远,顺利消失在巷口。 这是左润德第一次从日军屠刀下死里逃生,但生死考验没就此结束。三天后,左润德找家人时,不小心走进日军设的 “清乡” 陷阱。 日军把他和另外二十多人一起,押到城西的乱坟岗,命令他们跪成一排。随后,日军指挥官举起指挥刀,用日语喊:“为天皇献祭!” 紧接着枪声响起。 左润德见状,故意踉跄一下,栽进旁边的土坑。他忍着不适屏住呼吸,听着头顶日军的脚步声和子弹上膛声,直到日军往尸体上浇汽油。 火焰瞬间腾起,左润德能清楚感受到灼热。幸运的是,堆积的尸体形成 “肉墙”,挡住大部分火焰。 他咬着牙,用沾血的手指不停抠挖泥土。日军离开后,他终于从土坑里爬出来。河边的老渔夫李阿公发现他时,左润德后背已被烧得血肉模糊,手里还攥着半块银元 —— 那是母亲临别时塞给他的,母亲说这是保平安的护身符。 左润德能活下来不是偶然。据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档案记载,当时南京城里像他这样的幸存者,大多因熟悉地形、能机智应变,或是遇到偶然的幸运因素才逃生。 但对左润德来说,更重要的是他骨子里的倔劲。疗伤时,他对李阿公说:“我活着不是为了怕死,是要让世人知道日本人做了什么。” 后来这句话被刻在纪念馆的墙上,成了无数幸存者的共同心声。 南京城破后,日军的屠杀持续了六周。左润德的经历,是这段惨痛历史的缩影。他逃脱后,曾冒险回原住所找家人,最后只找到母亲留下的半串佛珠。 据《南京抗日空战纪实》记载,1937 年 12 月,飞行员刘粹刚曾用类似办法躲过日军追捕,之后还驾机升空,继续和敌人搏斗。 那段艰难的日子里,左润德还帮过别人。一次,他在废墟里发现两个孤儿,日军正在附近搜查。 他立刻把孩子藏进煤堆,再故意制造动静,把日军的注意力引到自己身上。日军离开后,他带两个孩子找到难民营,这两个孩子后来都活了下来。 还有一次,左润德看见日军抢百姓的粮食,他悄悄跟在日军身后,趁对方不注意,把粮食夺回来,分给没饭吃的人。有人劝他这样太危险,他说:“能多救一个人,多帮一点忙,就不算白活。” 1945 年,日本宣布投降。左润德作为证人,去东京参加审判。在法庭上陈述证词时,他手心一直攥着那半块银元。 有人问他:“你会宽恕那些日军吗?” 左润德坚定地说:“我宽恕不了,但我会记住 —— 记住死去的人,记住我们是怎么活下来的。” 这句话,成了所有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共同心声。 后来,左润德一直住在南京。他常去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每次去都会站在刻着自己那句话的墙前,静静待一会儿。 他还主动给年轻人讲过去的经历,说:“我老了,但历史不能老。你们要记得,曾经发生过什么。” 左润德活到九十多岁。去世前,他把那半块银元、半串佛珠都捐给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他说:“这些东西,该留在该留的地方,提醒更多人,别忘记历史。”
抗战中,新四军26团300人深入敌阵,忽被1500日军包围。众人劝团长突围,团长
【3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