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张学良去雪窦寺查看情况。刚到寺里,一个女子突然掏枪要杀他。于凤至见状

靖江的过去 2025-09-13 19:38:58

1937年,张学良去雪窦寺查看情况。刚到寺里,一个女子突然掏枪要杀他。于凤至见状,身体一软,倒在女子怀里,轻声说:“夫人,别冲动!” 这一年初春,张学良正被软禁在浙江奉化溪口镇的雪窦山。他穿灰布长衫,每天由特务队长刘乙光陪着在山道上走。 蒋介石选这里软禁他,表面看是处能散心的地方,实则危险重重。山脚下有宪兵连驻守,山顶中国旅行社招待所里,二十多个便衣特务全天盯着他。 此时的张学良,早不是当年能指挥东北军的 “少帅” 了。西安事变后,他坚持送蒋介石回南京,结果落得被软禁的下场。 他的夫人于凤至在英国听到消息,立刻赶了回来。她在雪窦山脚下租了间民房,每天陪张学良散步、读书。 于凤至出身富商家庭,性子比一般人坚韧,一直撑着张学良的精神状态。她清楚,丈夫虽被囚禁,心里还想着抗日救国,只是这份心思没处施展。 雪窦寺的钟声传过来,张学良停下了脚步。这座唐代始建的古寺,当天正在办一场法事。 办这场法事的,是蒋孝先的遗孀袁静芝。她是来给亡夫做超度的。 蒋孝先是蒋介石的堂侄,还当过宪兵三团团长,西安事变时因为反抗东北军被打死。袁静芝穿着孝服跪在佛前,怀里藏了把手枪。 她早摸清张学良每天会来寺里散步,就等着这个机会报仇。 “汉卿,今天寺里格外热闹。” 于凤至轻声提醒丈夫。她注意到袁静芝不对劲 —— 平时袁静芝很少出门,这天却主动拉着香客参加法事。 多年夫妻的默契,让于凤至立刻警觉起来。她悄悄走近袁静芝,眼睛盯着对方衣袖下露出来的枪柄。 张学良走到佛前,认真给蒋孝先上香。这时,袁静芝的手慢慢往怀里伸。 就在这即将出事的瞬间,于凤至突然身体一软,倒进袁静芝怀里。“夫人,我头晕得厉害,扶我一把行不行?” 她轻声说,同时用身体压住袁静芝拿枪的胳膊。 这个动作看着自然,其实正好拦住了刺杀。张学良听到声音回头,看见妻子和袁静芝 “搀扶” 的样子,马上明白有危险。 袁静芝没杀成张学良,却没放弃。她接着观察,发现张学良每天黄昏会和于凤至沿妙高台山道散步。 这条小路两边是竹林,很适合埋伏。三天后,张学良夫妇走到山道拐角,袁静芝突然从巨石后冲出来,枪口直接对着张学良的额头。 这一次,于凤至没半点犹豫,直接站到丈夫前面,大声说:“要报仇,先杀我!” 这一下,在场的人都被震住了。刘乙光赶紧带特务队控制场面,把袁静芝押下山。 后来蒋介石知道了这事,念着袁静芝刚丧夫,特意批了钱在上海给她买房子,让她搬到上海去。这场刺杀风波,最后因为袁静芝离开才算平息。 于凤至两次护夫,张学良记了一辈子,日记里写:“凤至用性命护我,这份情和恩,永志不忘。” 袁静芝晚年也在回忆录里说:“于夫人挡枪的身影,让我看见守护的坚韧,不是仇恨。” 张学良初到雪窦山时,军统特工邱秀虎回忆他 “坐立不安、沉默少食”,于凤至来后才重拾希望。 她不仅陪他熬过漫夜,还化解多次危机,信里曾写:“汉卿需要我的支持,帮他熬过难关。” 雪窦寺事后,两人更默契,午后散步时张学良说:“若重获自由,定要为国家做事。” 于凤至答:“我永远陪你。” 这份困境中的相濡以沫,格外珍贵。 1940 年,于凤至患乳腺癌赴美治疗,张学良在日记里叹:“凤至此去,不知何时再见,她为我受太多苦,此生难报。” 夫妻虽未白头,故事却成动荡年代的动人注脚。 后来张学良常说,没有于凤至,自己可能活不到后来。于凤至在美国也一直托人打听他的消息,袁静芝到上海后再未提报仇,晚年常佩服于凤至的勇气。 这段历史里,于凤至选守护,袁静芝选复仇,最终都在时光里放下。而张学良对妻子的感激,刻进了心里,回忆雪窦山岁月时,总念着于凤至那句 “我陪在你身边”。

0 阅读:68

猜你喜欢

靖江的过去

靖江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