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有42万大军,实力仅次于蒋介石,为何是最先被搞垮的军阀?[大侦探皮卡丘]

风景繁华 2025-11-01 21:56:57

冯玉祥有42万大军,实力仅次于蒋介石,为何是最先被搞垮的军阀?[大侦探皮卡丘] 1930年的中原大战打了半年,最后溃败的却是账面上拥有数十万兵马的冯玉祥。 这场失败来得太快,以至于很多人至今还在问:这支西北军到底怎么了? 中原大战期间,中央军前线设了个“阵地俱乐部”,烟酒管够,大鱼大肉随便吃,甚至还有女人。 这些东西专门用来招待西北军的俘虏和投诚者,而西北军这边呢?士兵们穿着打满补丁的军装,啃着发霉的窝窝头,有时候连这个都吃不上。 这背后是两支军队完全不同的家底,冯玉祥的地盘在陕甘宁,本来就穷,偏偏1928年开始连旱三年,庄稼绝收,饿殍遍地。 西北军的军饷拖欠是常态,士兵们常年半饥半饱,武器装备更是五花八门,什么年代的枪都有。 老百姓私下叫他们“叫化军”,虽然刻薄,但也是实情,反观蒋介石,占着江浙的鱼米之乡,钱粮不愁。 他在前线玩起了“银弹战术”,给西北军的师长开价几十万大洋加一个省主席的位子,旅长也有相应的价码。 这对那些常年吃不饱饭的西北军将领来说,诱惑太大了。 韩复榘就是这么被拉过去的,拿了钱和河南省主席的位子,带着几万人马倒戈。 冯玉祥管理部下的方式,在那个年代已经过时了,他对下属特别严厉,动不动就当众罚跪、打军棍,甚至扇耳光。 石友三、韩复榘这些人都挨过打,在众目睽睽之下被训得狗血淋头。 年轻的时候,大家能忍,毕竟冯玉祥能打仗,跟着他有肉吃。 西北军内部的矛盾也不少,宋哲元看不起孙良诚,吉鸿昌和刘郁芬互相拆台,各支部队之间暗地里较劲。 这种派系斗争在太平时期还能压住,一到战场上就露馅了。有的部队卖力打,有的部队保存实力,关键时刻谁也不肯替谁卖命。 中原大战开打前,冯玉祥还犯了个战略错误,部下劝他守住潼关天险,进可攻退可守。 但他不听,把几乎所有兵力都拉到前线,后路基本空了。他以为能速战速决,结果战事一拖长,问题就暴露了。 他的盟友阎锡山也不靠谱,阎老西精打细算惯了,该给的补给老是短斤少两。 仗打到一半,看风向不对,阎锡山直接撤了,把西北军的侧翼完全暴露出来。冯玉祥这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在孤军奋战。 压垮西北军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张学良,东北军本来中立,蒋介石许了重金和地盘,张学良最终选择入关助蒋。 东北军从后面断了西北军的退路,整个局势彻底崩了。前线的士兵一看没了后路,军心立马散了。有人投降,有人逃跑,有人干脆带着枪回了老家。 几个月时间,这支号称几十万的军队就这么散了,不是败给了蒋介石的中央军有多能打,而是败给了现实。 士兵吃不饱饭,将领离心离德,盟友靠不住,后路被人断了,这仗还怎么打? 冯玉祥后来反思过这场失败,他明白,单靠对士兵严厉、讲义气,在那个时代已经不够用了。 军队要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将领要有利益纽带,更要有一套能让大家真心服气的制度。这些,西北军都没有。 中原大战之后,冯玉祥的政治生涯基本结束了,他手里的部队要么被收编,要么各立山头,再也没能重新聚拢起来。 这个曾经在北京政变中风云一时的“基督将军”,最终还是没能逃过军阀混战的宿命。 在那个乱世里,光有兵多势众没用,关键看你能不能把这些人留住。 冯玉祥用旧的方式管理军队,碰上了新的竞争对手,结果可想而知。历史从来不会善待跟不上时代的人,哪怕他曾经多么辉煌。 冯玉祥西北军在中原大战中的迅速溃败,是多种深层矛盾爆发的必然结果。 网友热评: “西北军听着威风,实际是“叫花子军”,饭都吃不饱咋打仗?老蒋直接在前线开“豪华俱乐部”,大鱼大肉加银元攻势,这谁顶得住?军阀时代,没钱没粮就是纸老虎。” “冯玉祥把员工当家奴管,动不动就扇耳光罚跪。结果竞争对手直接高薪挖角,给股份给职位,核心团队直接被带走了。这放在今天就是企业管理失败的典型案例!” “盟友阎锡山才是“猪队友”!说好一起反蒋,结果补给克扣,关键时刻自己先溜了。冯玉祥倾巢而出,连潼关天险都不留后路,这波操作属实上头。” “西北军内部派系林立,宋哲元、吉鸿昌这些人互相不服,打仗时各自保存实力。表面几十万大军,实则一盘散沙,被老蒋分化瓦解太正常了。” 如果冯玉祥当年能守住潼关天险,稳扎稳打,西北军有没有翻盘的可能? 还是说,无论战术如何,其落后的管理模式都注定难逃一败?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高见! 资料来源: 《中国现代军阀史》 《民国军阀兴衰史》 《冯玉祥传记》

0 阅读:1045

评论列表

tootoo

tootoo

5
2025-11-02 13:45

小张差老蒋那三瓜两枣?人那是为了报仇去的!

用户11xxx77

用户11xxx77

2
2025-11-02 19:28

如果没有张小六子加入蒋光头的阵营,蒋光头没有胜算的把握。

猜你喜欢

风景繁华

风景繁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