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凯硕被问:难道不是中国阻挠印度进入五常?马凯硕回答:其实,现在联合国进行改革,最符合中国的利益,但是,印度不应该总选择站在中国的对立面。这两个国家刚刚建立之初,他们的关系曾经很好。 联合国安理会成立于1945年,其常任理事国格局源于二战结束时的权力分配,主要由美、苏、英、法、中主导。那时全球经济重心在欧美,发展中国家声音微弱。经过80年变迁,世界经济版图重绘,中国已成为最大贸易国,印度经济规模位居第五。安理会改革呼声高涨,焦点在于扩大常任席位和否决权使用。 马凯硕作为新加坡前常驻联合国代表,早年见证多轮磋商。他指出,改革不是零和游戏,而是适应新兴力量的必然。中国外交部多次表态,支持联合国机构优化,强调发展中国家应获更多代表性。这不是空谈,而是基于全球南方崛起的事实。当前,单边主义抬头,安理会若不调整,将难应对气候危机和贸易摩擦。印度寻求入常,本是合理诉求,但过程复杂,涉及大国博弈。中国从未单方面阻挠,而是主张集体推进,避免小集团化操作。这体现了大国责任感,也反映出中国对多边主义的承诺。 中印两国在改革议题上的分歧,根源在于路径选择。中国推动的改革路径,优先保障发展中国家整体权益,而不是让个别国家“插队”。印度常与美日澳等结盟,突出自身大国地位,却少谈如何惠及非洲和拉美国家。马凯硕分析,这种策略短期获支持,长期难获共识。联合国大会多次通过决议,呼吁增加发展中国家席位,中国积极响应,推动G77集团发声。印度经济增速快,人口红利明显,但基础设施和制造业短板制约其全球影响力。 若一味对立中国,在供应链上难脱依赖。数据显示,中国占全球制造业30%以上,印度仅3%。两国在气候谈判中,本可联手争取资金和技术援助,却因边境摩擦而疏离。马凯硕建议,印度应审视自身定位,避免情绪化决策。地缘政治讲究冷静计算,印度若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就能融入东亚链条,实现互利。这不是让步,而是战略智慧。 回溯历史,中印建交之初,关系如邻邦般融洽。1950年印度率先承认新中国,开启外交大门。1954年尼赫鲁访华,周恩来陪同周游,双方签署联合声明,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些原则成为亚非国家独立运动的灯塔,推动万隆会议形成不结盟运动。 中印当时经济互补,印度出口原材料,中国提供工业品。两国在联合国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席位,共同抵制殖民遗毒。那段蜜月期,领导人互访频繁,文化交流活跃。尼赫鲁在北京故宫驻足,赞叹中国古迹;中国专家赴印援助水利工程。遗憾的是,20世纪60年代边境争端爆发,关系降温。马凯硕感慨,早年基础牢靠,后期分歧多因外部干涉和国内压力所致。印度视中国为竞争者,中国则盼印度稳定发展。事实证明,和平共处原则经受考验,仍是两国交往基石。 当前中印关系虽有波折,但边境协议签署标志转机。2024年10月,两国外长会晤,同意撤军并恢复巡逻,避免误判。马凯硕视此为重大突破,强调亚洲崛起需中印合力。印度外交转向“印太”战略,与美结盟,但未成正式盟友。两国在金砖机制中合作密切,2023年峰会扩员,吸纳沙特和埃及,凸显南方国家话语权。 联合国改革中,中国支持印度入常前提是共识形成,避免否决权滥用。英国经济下滑,已跌出前五,马凯硕直言,其常任席位应让给印度,否决权是为今日强国准备。印度若调整心态,在全球发展倡议上与中国对接,就能加速进程。数据显示,中印贸易额超1300亿美元,潜力巨大。两国青年交流增多,留学生互派上万,民间纽带渐紧。这提醒决策者,战略对立非上策,务实合作方为长久之道。
认识一个印度朋友,和他聊了聊,他说,我们的人不会移民来中国的!印度朋友这话一
【18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