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用了20年,才把乌克兰军工技术给吃透了,军事因此突飞猛进,可唯独留下了一大遗憾!不夸张的说,中国军事能发展到现在,乌克兰的帮助可真不小,那这个遗憾到底是啥呢? 这遗憾不是别的,就是没能拿下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的核心技术,尤其是那款能顶起战略大飞机的D-18T发动机。懂行的都清楚,航空发动机是“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而马达西奇在苏联时代就有“航空工业心脏”的名头,它手里的技术含金量有多高,不用多说。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乌军工合作就悄悄起步了。曙光-机器设计科研生产联合体把UGT-25000船用燃气轮机的技术给了咱,这款发动机直接成了052C/D、055驱逐舰的“心脏”,让中国海军彻底摆脱了动力困境。 安东诺夫设计局也没藏着掖着,给咱的大型运输机研发提供了不少思路,那些年国产大飞机项目能少走弯路,他们的经验功不可没。马达西奇早期也挺给力,AI-222-25F涡扇发动机成了教练-10的动力,高原用直升机发动机也顺利供货,双方合作眼看着就要往深了走。 最让中国军工眼热的,还是马达西奇手里的D-18T发动机。这玩意儿是安-124、安-225这类超大型运输机的动力核心,一旦能引进技术,中国战略运输机的研发进度至少能提速十年。 马达西奇自己也有意向,公司常年受困于乌克兰经济不景气,早就没了推进科研的动力,技术基本停留在苏联解体时的水平。他们不止一次放出话,为了生存可能把D-18T的设计专利卖给中国,这机会简直是送上门来的。 中国投资者看准了时机,开始布局收购。北京天骄航空联合其他企业一步步拿下了马达西奇超过50%的股份,还承诺两年内投2.5亿美元盘活工厂。一切看着都顺理成章,毕竟对濒临破产的马达西奇来说,中国的投资和市场就是救命稻草。 可谁也没料到,眼看要成的事突然黄了。2020年8月,乌克兰反垄断委员会直接拒绝了收购申请。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说这是出于“地缘风险”考虑,可明眼人都知道,这背后全是美国在施压。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专门找泽连斯基“谈心”,明里暗里表达对这桩交易的不满。乌克兰把美国当成主要盟友,自然得看美国的脸色办事,哪怕这事儿能救自家企业的命。 更过分的还在后面。2021年1月,泽连斯基直接签署命令,制裁了北京天骄等4家中国投资方和3名中国公民。紧接着,乌克兰议会还琢磨着把已经私有化的马达西奇强行国有化,彻底断了中国获取技术的可能。 中国投资者气不过,直接启动了国际仲裁,要求乌克兰赔偿35亿美元损失。可钱能赔,失去的机会再也回不来了。俄罗斯专家都看得明白,基辅这是为了讨好美国,硬生生毁了自家企业的前途。 要知道,当时中国正急需大推力航空发动机技术。虽然国产航发已经在进步,但要是能拿到D-18T的设计图纸和生产工艺,就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省去大量逆向研发的时间和成本。 马达西奇的技术团队也藏着不少宝贝,那些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和数据,比单纯的图纸更值钱。这些东西要是能到手,中国航空动力领域能少走多少弯路,想想都让人可惜。 更关键的是,这事儿断了中乌军工合作往深了走的可能。之前的合作大多是“一买一卖”,收购马达西奇本可以变成长期技术合作,让咱能持续吸收先进经验。 乌克兰自己也没捞着好。没了中国的投资和市场,马达西奇的日子更难熬了,原本能救活企业的机会,就这么被政治算计给毁了。乌克兰未来研究所的专家都直言,这举动会把本国的投资环境砸得稀烂。 反观中国,只能咬着牙自己干。好在这些年的技术积累没白费,国产航发一步步追了上来,但要是当初能拿下马达西奇的技术,现在的发展速度只会更快。 现在再提这事儿,不少军工迷还觉得惋惜。那些年从乌克兰引进的技术都开花结果了,唯独最关键的航空发动机核心技术卡了壳。这遗憾不是因为咱没本事,而是输在了地缘政治的算计上。 不过话说回来,这事儿也让中国更明白,核心技术靠买是买不来的。现在国产航发能顶起来,靠的还是自己的钻研和坚持。只是每次想起那到手的机会飞了,还是忍不住会想:要是当初成了,现在会是啥样? 信源:光明网《收购马达西奇公司申请被拒,中国投资者已对乌克兰政府提出国际仲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