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中国人要在沙漠里放猪?你绝对想不到,10万头黑猪,直接解决了联合国都解决不了的难题。在库布齐沙漠腹地10万头黑猪正埋头拱沙,鼻息搅起漫天黄尘。 在库布其沙漠腹地,这些黑猪成了最卖力的“生态工人”。它们的鼻子在沙地里不停翻动,鼻息搅起漫天黄尘,看着粗放却藏着治沙的大智慧。 联合国早有数据,全球40%的土地已经退化,近一半人口受荒漠化影响。治理沙漠向来是世界性难题,要么成本高得吓人,要么效果撑不了几年,没人能找到既划算又长效的法子。 中国人偏不信这个邪,硬是从猪的习性里挖出了治沙密码。开鲁县东来镇的养殖户王晓亮最有发言权,他管自家的猪叫“工作猪”,这些猪的日常就是在沙地里撒欢、拱地,顺便完成治沙任务。 猪天生爱拱地,这个习性在沙漠里成了宝贝。它们的鼻子能把板结的沙层翻松,让深层沙土和表层空气充分接触。更关键的是,猪粪尿直接排在沙地里,成了天然有机肥,能慢慢把贫瘠的沙壤改造成适合植物生长的沃土。 王晓亮做过试验,在猪群转场前一周,他会在饲料里拌上紫花苜蓿草籽。猪拱地时会把草籽带进沙土深处,加上粪便提供的养分,一个月后,原本枯黄的沙地就会冒出连片绿苗,生机一下子就冒了出来。 这些“工作猪”可不是普通圈养猪。它们在沙漠里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活动量极大,生长周期要12个月以上,比圈养猪多一倍时间。它们吃的是玉米秸秆、豆粕等配成的发酵饲料,喝的是酸奶、红糖勾兑的活性肠菌液,免疫力比普通猪强得多。 这样养出来的猪肉,肌苷酸含量是普通猪肉的6倍以上,肉质紧致鲜美。王晓亮给这些猪肉注册了“砂牧豚”商标,价格比普通猪肉高出一倍,在北京、通辽等地卖得特别火,一年能赚近12万元。 单个养殖户的成功很快升级成规模化工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三十七团,当地直接建起了年出栏1.5万头生猪的合作社,还配套修了沼气站,把猪粪污“吃干榨净”。 这里的1.5万头生猪每年产生3.6万吨粪污,全部送到沼气站处理。经过发酵、脱硫、提纯等工序,粪污变成了沼液和沼渣,这些都是优质有机肥,一点没浪费,粪污处理率达到了100%。 三十七团副团长张志勇算过账,这些沼液不仅能当肥料,还能当“绿色生物杀虫剂”,让田间虫害防治率高达80%以上。全团1.76万亩红枣用了沼液后,年产量年均增长3000吨,光粪污利用创造的经济效益就有1000多万元,职工人均增收3000多元。 看到这样的效益,武汉一家生物公司直接砸了2.5亿元,要在三十七团建10万头生猪养殖场。项目建成后,沼气站每年能产出31万吨优质有机肥,能滋养更多沙漠土地。 这种“养猪治沙+产业增收”的模式,在库布其沙漠得到了全面推广。鄂尔多斯市早就把治沙当成生态工程,更当成富民工程来抓,沙漠养猪正好契合了这种“绿富同兴”的思路。 过去治沙靠人工植树,效率低还费钱。现在有了“猪帮手”,治沙成本降了一半还多,效果却翻了番。无人机飞播撒下的草籽,经猪拱地后成活率大幅提高,沙漠绿化速度明显加快。 库布其沙漠治理已经初见成效,如今治理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治理率达到40%。这背后,除了光伏治沙、工程治沙等手段,“养猪治沙”这种生态循环模式功不可没。 这些黑猪还解决了沙漠治理的持续性难题。以前治沙全靠政府投入,很难长久。现在养猪能赚钱,企业和养殖户都愿意参与,治沙从“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形成了良性循环。 沼液还带来了额外惊喜。它能消灭圈舍周围的蚊蝇,减少猪的疫病发生,让养殖更安全。同时,用沼液灌溉的作物品质更高,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又带动了林果业和设施农业发展。 在达拉特旗,随着沙漠植被增多,平茬下来的沙柳成了新资源。养殖户把沙柳加工成饲料或沙障原料,又多了一笔收入,治沙、养殖、加工形成了完整产业链。 现在的库布其沙漠,再也不是死寂一片。黑猪在沙地里拱出绿意,沼气站冒出清洁能源,林果林结出致富果实,牧民们靠着生态产业过上了好日子。独贵塔拉镇的牧民孟克达来,从沙漠腹地搬到景区旁开民宿,每年纯收入能有15到20万元。 信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加强库布其沙漠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