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正式宣布自2025年10月14日起,将对由中国拥有、运营或建造的船舶,以及所有外国建造的汽车运输船征收额外费用? 一项意图精准的“贸易大棒”,落地时却变成了一团”迷雾“,虽然官方公告明明白白写着,生效日期是今年10月14日,但整个航运业,却被各种传言和混乱的时间认知,搞得晕头转向。 这是问题的核心之处,所谓的“战略模糊”,非但没能形成有效威慑,反而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推倒了一连串全球性的战略猜疑。 美国这项新政的官方文件里,针对中资或中营船舶,每净吨收费50美元,还有对中国建造的船,要在每净吨18美元和每集装箱120美元之间取个高的。 可到了市场上,大家谈论更多的却是另一个版本,一个据说要每年递增30美元,到2028年飙到每净吨140美元的“超级费率”。 官方说一套,市场传一套,船公司夹在中间,连做个预算都难,最大的“雷”埋在“中国实体”这个定义上,那些通过中国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的船舶算不算? 这点没人清楚,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承诺过的“常见问题解答”(FAQ),至今杳无音信,等于把“皮球“踢给了企业自己去猜。 至于传闻中那个更长远的计划,限制外国造的LNG运输船,还要在2047年前把美籍船的份额硬生生提到15%。 这听起来更像是一个遥远的口号,但缺乏细节,除了增加不确定性,什么明确指引也给不了,面对华盛顿这张模糊牌,各方也没闲着,都在自己的小算盘上,打出了不同的应对策略。 北京没有搞“以牙还牙”式的具体报复,9月29日中国直接修改了《国际海运条例》,建立了一个授权极广的“反制框架”。 就是任何国家只要敢搞歧视性措施,中国就能合法地向它收费、禁止它的船进港,甚至限制它的企业在华业务,这招“引而不发”把主动权牢牢抓在手里。 国际航运巨头们的反应则尽显精明,马士基、达飞这些大玩家选择按兵不动,宣布暂不对美线客户加收附加费,先稳住市场再说。 而一些非中资公司干脆釜底抽薪,计划把手头中国造的船只调离美国航线,进行物理上的“风险隔离”,规则不清时先躲为敬。 这场博弈的“杠杆”其实极不对称,美国国旗下的船队,只占全球运力的0.6%,而中国内地加香港的旗帜下则有13.9%。 德鲁里的分析师警告,真正的“魔鬼藏在细节中”,如果北京未来将“美国背景”的定义扩大到金融、上市或租赁公司,那打击面将呈指数级增长,远超船队规模的简单对比。 尽管美国试图用一纸政令,想改变全球海运和造船的格局,但市场的惯性大到惊人,不是由得美国所想就能所为,最有力的证据莫过于,就在这项政策的风口浪尖上。 今年前八个月,中国船厂依然接下了全球53%的新船订单,和调查开始前没什么两样,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专家直言,航运公司们基本是“按常规开展业务”,产业链似乎对这套拳法产生了“免疫力”。 政策里那些豁免条款,比如豁免LNG船,或者只要船东能证明,自己在美国订了新船就能豁免三年,看起来很美,但更像是象征性的。 面对中国造船业的体量和成本优势,这点激励根本撼动不了,全球供应链的格局,中国外交部和船东协会的立场很明确。 这套损人害己的做法,不仅无法振兴美国造船业,反而会推高全球海运成本,最终让美国自己的通胀买单,市场的冷淡反应,似乎正在为这一判断投下赞成票。
中国反制美国来了!中国新港口费:修订海运条例允许收特别费用。据媒体报道,中国
【9评论】【2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