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开打前二十年,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就撂下一句话:“中日若战,中国必败。”

烈火科学风暴 2025-10-07 13:50:24

甲午战争开打前二十年,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就撂下一句话:“中日若战,中国必败。” 他看的不是军舰吨位大小,是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本质区别。 1862年日本派岩仓使团访欧,伊藤博文这群人天天扎在普鲁士兵工厂里,不问“这炮弹卖多少钱”,反倒追着工程师问东问西。 “火药里硫磺和硝石咋配?”“炮管锻造得烧到多少度?” 跑到柏林大学也不是参观打卡,是追着教授问“咋建工科学校?,怎么自己培养造枪造炮的人才?”。 回国后日本半点不耽误,立马办起东京工业大学,专教军工造船的真本事。又在横须贺建船厂,从炼钢到装船全自己来,连一颗螺丝钉都要“日本造”。 到1880年,日本都能自己造出“高雄号”巡洋舰了。 虽说吨位比不上清朝买的“定远舰”,但从设计到生产的技术,全攥在自己手里,往后想改想修,根本不用看洋人脸色。 再看清朝,1866年容闳带使团访欧,全程围着英国船厂、德国炮厂转,开口闭口就是“这艘铁甲舰多少马力?” “十尊克虏伯大炮得花多少白银?”买回来的“定远”“镇远”,虽说喊着“亚洲第一铁甲舰”,可核心技术全在洋人手里。 军舰锅炉坏了,得等英国工程师来修。主炮用的“下濑火药”,清朝连配方长啥样都不知道。 江南制造局虽说也造军舰,可连造舰用的特种钢材都得从英国进口,造一艘船的成本比直接买还贵。 好不容易造出来的“平远舰”,航速比日本自己造的“浪速号”慢了整整5节,妥妥的花钱吃力不讨好。 “只买不造”的坑,到后来成了清朝的致命伤。1888年北洋水师成军后,翁同龢一克扣经费,连买新舰的路都断了。 可就算有经费,清朝也没法自己造。想给主炮升级,得等德国工厂排期。想换老化的锅炉,得请英国技师来调试,处处都得看别人脸色。 反观日本,靠自己的体系,天皇捐内帑,老百姓也凑钱,短短六年就自己改出“吉野号”,航速飙到22节,还装上每分钟能打5发的速射炮。 北洋水师的“定远舰”呢?锅炉越用越老,黑烟冒得越来越大,航速从14节降到12节,主炮炮弹只剩120发,其中30发还是填砂土的训练弹。 想自己造新弹?连技术门都摸不着,差距越拉越大。 1894年甲午海战,日本军舰坏了,随船工程师当场就能修。 炮弹打完了,本土工厂连夜就能补。北洋水师的“致远舰”中炮后,连抢修的配套零件都找不到。“定远舰”主炮一卡壳,连备用炮管都没有,只能干瞪眼。 这场仗,清朝输的从来不是那几艘军舰,是没自主工业体系。 钱能买来最先进的武器,却买不来造武器的技术和人才。 俾斯麦的预言,从来不是看衰清朝军力,是戳中了“只买不造”的死穴:没有自己的生产体系,再先进的军舰也只是无根的浮萍,风一吹就倒。

0 阅读:59

猜你喜欢

烈火科学风暴

烈火科学风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