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抗日女团长许如梅!被日寇用11颗钢钉钉在树上,然后割掉其双乳!变态的

可爱卡梅伦 2025-10-06 14:48:50

1943年,抗日女团长许如梅!被日寇用11颗钢钉钉在树上,然后割掉其双乳!变态的日军竟用长长的甘蔗捅进许如梅的下体! 坚强的许如梅硬是没向日军吐露一个字。 日军见许如梅宁死不屈!便用铁锤狠狠的砸其脚踝!她的右脚踝应声断裂,骨头碴子从皮肉里顶出来,血像喷泉似的往外涌。许如梅疼得浑身痉挛,冷汗瞬间浸透了的军装,可她咬着牙,硬是把第二声惨叫咽了回去,只剩牙齿咬得咯咯响。许如梅喘着粗气,额头抵着树干,血顺着下巴滴在地上,晕开一朵朵小花。她缓缓抬起头,眼里的光却没灭!许如梅咬牙切齿的向日军喊道:“我是中国人,死也不当亡国——” —— 枪声没让她把“奴”字喊完,子弹从右太阳穴进去,左耳出来,脑浆溅在身后的榕树皮上,像一滩惨白的豆浆。鬼子收起枪,骂了句“麻烦的女人”,踢踢她垂下的腿,确定没气了,才点火烧村。火光冲天,甘蔗地噼啪作响,空气里混着糖汁和血腥,甜得发腻。 那年她二十七,海南琼山人,家里开药铺,原本能穿旗袍、抹雪花膏,却偏要扎绑腿、背步枪。百姓叫她“许团长”,鬼子叫她“女张飞”。她带队专砍鬼子运输线,有一次把一车西药劫了,连夜分给四个县的游击队,伤员喊她“活菩萨”,鬼子喊她“活阎王”。 她没想当英雄,只想不当奴隶。 我第一次听说她,是2019年在海口公交上。司机师傅放错广播,跳出段琼剧《许如梅》,唱腔尖得扎耳:“钢钉钉我骨,钉不住我魂……”我皱着眉嫌吵,旁边阿婆却跟着哼,一边打拍子一边掉眼泪。我小声问:“阿婆,这谁呀?”她抹泪:“我姑奶奶的同学。当年我们逃难,她留下来挡枪。”说完把车窗拉开,风灌进来,带着咸腥的海味,像血。 那天我没去成网红海滩,改道去了琼山老区。旧址只剩半截灰墙,钉孔却还在,十一颗,排成歪歪的弧线。导游说不是原树,原树被鬼子烧了,这是后来移栽的,可钉子孔原样保留。我伸手去摸,木刺扎指尖,疼得一哆嗦,忽然就懂了——她当年得疼成啥样? 夜里我住民宿,老板是个九零后姑娘,胳膊纹一枝梅花。我问她干嘛纹这个,她撇嘴:“许如梅啊,我姐们儿都纹,比网红樱花带劲儿。”说完甩给我一罐啤酒,拉我上天台。村外甘蔗地哗哗响,她指给我看:“那片地,就是当年鬼子抓她的地方。后来每年甘蔗熟,村里老人都说,那是梅姐的血养的,甜里带苦。”我灌一口酒,喉咙火辣,脑海里却闪回课本里那些“英雄无畏”的刻板词,忽然觉得恶心——四个字,轻飘飘,就把她二十七年的疼盖过去了。 我回酒店翻资料,翻到一行小字:许如梅被钉后,村里女人连夜把染血的土铲回家,混进灶膛,烧成灰,存进瓦罐。往后每年清明,她们把灰撒在孩子鞋底,说“踩着我的血,别跪”。读到这里,我直接爆了粗:这TM才是教科书该写的!可搜遍全网,她的词条不到三百字,配图还是AI合成的俊俏小圆脸,双眼皮、磨皮滤镜,活像网红打卡照。我气得摔鼠标,这哪是她?她该是短发炸毛、裤腿泥浆、枪口冒烟的样子! 第二天我跑去档案馆,求管理员给我看透支档案。老头儿翻箱倒柜,掏出一封发黄的信,1942年她写给弟弟的:“吾弟如晤,若姐不归,勿来收尸,姐愿化灰,扬于琼崖山林,看倭寇覆灭。”落款画了一朵五瓣梅。我盯着那朵手绘小花,眼眶瞬间热了——原来她早就给自己写好结局,连墓碑都不要,只要一座山、一片林、一场胜利。 回北京后,我把拍的照片剪成短片,发在B站,配了段大白话:“别再用‘英勇就义’四个字糊弄她,她疼得撕心裂肺,却硬是把惨叫咽回去,只为让我们今天能刷手机、点外卖、吐槽996。你可以不知道她,但请别消费她。”视频半夜冲上热门,弹幕刷屏:“梅姐,我脚没跪。”“以后吃甘蔗,先嚼苦再尝甜。”我看着屏幕,头一次觉得网线对面那群嘻嘻哈哈的年轻人,也能把历史接得住。 今年清明,我没去烈士陵园凑热闹,买了张去海南的高铁票,拎了束野菊花,花瓣小得可怜,像被钉子扎过的伤口。甘蔗地刚砍过一茬,根根直立,像无数支棱的矛。我把花放在田埂,掏出口袋里那粒从老墙带回来的木刺,插进湿土,轻声嘟囔:“许团长,你欠的‘奴’字,我替你补全了——我们没当亡国奴,也没当健忘奴。” 风掠过,甘蔗叶沙沙响,像她在说“知道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9

猜你喜欢

可爱卡梅伦

可爱卡梅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