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八路军30人突击队成功夜袭大杨庄,夺取一门日寇大炮,不料,炮膛里装有一发顶膛炮弹,拉炮队员无意中牵动火绳,将炮打响,惊动了一个排的日军!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里,静静地躺着一门日制山炮,它不算最先进,也不是最庞大,但炮身上刻着的“大杨庄”三个字,让它成了独一无二的存在。 这门炮的故事,远不止是一场战斗的胜利品,它更像是一部交织着意外、全民动员和精神象征的传奇,我们不妨换个角度,从三个身份来重新认识它。 在落入八路军手中前,它是一柄悬在头顶的“沉默凶器”,时间是1939年1月的寒冬,三百多名日军把它拖进了河北宁晋的大杨庄。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驻扎,这是一个致命的战略部署,这门四一式山炮,射程远达六公里,炮口对准的,正是太行山里129师的心脏地带。 面对这把随时可能落下的利刃,129师游击支队第二团的团长孔庆德心里清楚,硬碰硬就是拿鸡蛋碰石头,他和政委、参谋商量后,决定赌一把大的:夜间奇袭,把这门炮抢过来。 赌注,是30名精挑细选的“夜猫子”,个个都是潜行和夜战的好手,侦察班长赵永胜和副连长李得才就在其中,他们只带了短枪、手榴弹和大刀,但有些人心里还藏着更重的武器——家人丧命于日军炮火的血海深仇,点燃这场豪赌的,不是什么高级情报,而是当地村民和一个叫王二栓的放羊娃冒死送出的消息。 它的身份因一声意外的巨响,变成了搅动战局的“喧哗变数”,这场精心策划的潜行,本该悄无声息,但日军留了一手,炮膛里竟然预装了一发炮弹,这是他们防备突袭的保险,突击队摸进村,在村民的带领下,利用灌溉渠悄悄接近,轻松解决掉打盹的哨兵,一切都那么顺利,直到他们开始拖拽这门重达千斤的火炮。 混乱中,谁也没想到,一根拉火绳被无意间拽响了,一声炮响撕裂夜空,这记“乌龙炮”成了最糟糕的战斗号角,瞬间惊醒了民房里驻扎的一个排的日军,计划彻底泡汤,突击队当机立断,兵分两路。 一路人拼死继续抢运大炮,另一路人则返身阻击,手榴弹和密集的火力把刚冲出屋的日军死死压了回去,紧接着,一把火点燃了房屋,约三十名日军炮兵就此葬身火海,这声炮响像块石头砸进水里,涟漪迅速扩大,日军主力二百余人闻声出动,一头撞进了我军预设在村外的主力埋伏圈,一场小小的夺炮行动,硬生生被打成了一场团级规模的遭遇战。 这门炮已超越武器范畴,升华为"不朽图腾",战斗中战士鲜血溅染炮轮,突击队出现伤亡,但军民意志开始重新定义其意义,大杨庄村民见第十一连被围,当即挖墙凿洞为子弟兵开辟生路。 日军失炮后悬赏百银元寻炮,民众却冒险从日军军火库偷出三枚炮弹送至八路军手中,实现炮与弹的奇迹"会师",日军派坦克卡车疯狂报复,第二团灵活周旋,成功掩护大炮转移至太行山根据地。 129师副师长徐向前亲临视察高度评价,战士在炮身刻"大杨庄"永志纪念,百团大战中它怒吼摧毁日军碉堡,完成从敌器到民器的转变,战后大雪覆盖拖炮痕迹,但雪地半尺深沟壑成为战士坚韧的无言证明,夺炮勇士与功勋炮的合影被国家军事博物馆永久珍藏,定格传奇。 当我们再看这门山炮时,它早已不是冰冷的钢铁,它是决策者的智慧,是突击队员的勇猛,是人民群众的无畏,也是历史偶然性的见证,它是一个由意外炮响铸就,由军民的鲜血与信念共同浇灌的,不朽的抵抗图腾。 信源核查: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丛书·八路军129师战史》 《孔庆德将军回忆录》
1943年,戴笠都称“鬼难拿”的汉奸,八路军两次围捕都失手!汉奸巧用易妆术逃
【6评论】【35点赞】
用户16xxx52
日军编制里有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