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为何一直没造出霹雳-15这样的“远程空空导弹”?这么说吧,就是因为西方没有“

水绿玩转世界 2025-10-05 20:20:52

西方为何一直没造出霹雳-15这样的“远程空空导弹”?这么说吧,就是因为西方没有“双脉冲发动机”技术,西方觉得“双脉冲发动机”技术太过复杂,根本造不出来,所以它们把宝都押在了“冲压发动机”。   先说霹雳-15的硬实力,这导弹射程能飙到三百公里开外,末端速度超过四马赫,关键是它能在飞行途中两次点火调整姿态。   而这种“分段式推进”靠的是双脉冲发动机里的隔板技术,把燃料分成两段,第一段推着导弹爬升,第二段在接近目标时猛踩油门,让导弹在最后关头还能玩高难度机动。   这种设计让霹雳-15既能打直线靶,又能追着玩蛇形走位的敌机跑,反观西方主流导弹,用的还是传统火箭发动机,全程猛轰油门,射程和机动性都受限制。   欧洲“流星”导弹虽然用了冲压发动机,但启动需要高速气流,低速段直接趴窝,实战中容易掉链子,那西方为啥死磕冲压发动机?   说白了是路径依赖,冷战时美苏都在冲压技术上砸了重金,觉得这玩意儿高速段效率高,适合远程打击。   可问题在于,冲压发动机太娇气,必须靠载机给足初速才能启动,低速段推力跟不上,打灵活目标时容易跟丢。   更麻烦的是,冲压发动机结构复杂,维修成本高,欧洲“流星”导弹就因为冲压技术不成熟,实战中射程缩水、抗干扰能力弱,最后连英国都动了砍项目的念头。   而双脉冲发动机虽然研发难度大,但胜在全速域表现均衡,从起飞到末端都能保持稳定推力,抗干扰能力还强。   西方不是没试过双脉冲技术,美国上世纪也搞过类似研究,但觉得隔板设计、燃料燃烧控制这些环节太烧钱,风险又高,干脆转头继续优化冲压发动机。   结果咱们航天科工团队硬是把双脉冲的难点啃了下来,这些技术突破让霹雳-15的射程直接碾压对手,还带上了双向数据链,能跟预警机共享目标信息,这种体系化优势,让西方传统导弹的单打独斗显得落伍。   有人可能觉得,西方技术那么强,随便砸钱就能追上,但现实是,技术路线一旦选错,想回头比登天还难。   冲压发动机的研发已经让西方投入了海量资源,现在要换赛道搞双脉冲,等于把之前的投入全推倒重来。   更关键的是,双脉冲技术没有长期积累根本玩不转,而咱们从上世纪就开始布局固体火箭发动机,一步步积累到双脉冲技术,正好赶上这波技术突破的窗口期。   其实这事儿给普通人也有启发,生活中很多人习惯走老路,觉得“别人都这么做,我也跟着做”最安全,但真正能突破的,往往是那些敢走新路的人,就像双脉冲发动机,当初多少人觉得“太复杂、造不出”,可咱们偏不信邪,愣是把不可能变成了标配。   现在回头看,西方的冲压路线虽然省了眼前的麻烦,却错过了更高效的技术方向,这种选择背后的得失,比导弹本身更值得琢磨。   霹雳-15的成功,靠的不是某一项技术的碾压,而是整个研发体系的精准卡位,这种卡位能力,才是最值得关注的硬实力。   评论区聊聊,你觉得未来空战中,是“双脉冲”这类精准控制技术更吃香,还是冲压发动机的高速优势更有用?

0 阅读:58

猜你喜欢

水绿玩转世界

水绿玩转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