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76年,25岁女知青抱着4岁儿子返城,母亲怒骂:未婚先孕,不知羞耻!可得知孩子身世后,竟然抱着孩子痛哭流涕,哥哥嫂子也抢着要抚养孩子.... 1976 年,在北京的一条胡同里,邵红梅刚到家门口,母亲就 “砰” 地一声关上了门,门内传来母亲气得发抖的骂声:“不知羞耻!” 门外,邵红梅怀里 4 岁的男孩赵玉刚被吓得缩了一下。 母亲气得情绪激动,手里织毛衣的竹针都掉在了地上,还转身从墙角拿起了鸡毛掸子,周围邻居听到动静都从门缝里好奇地往外看,可奇怪的是,邵红梅没为自己辩解,反而直接跪在了青砖地上,任凭母亲责骂。 等母亲骂累了,喘着气停下时,邵红梅才慢慢抬起头解开赵玉刚的棉袄,她小心地从棉袄内衬里拆出一封信,信纸因为之前被泪水打湿,已经有些发皱,旁边还有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三个年轻人笑得很开心。 这两样东西是邵红梅这次回北京带的 “重要物品”,也是她能证明自己清白的唯一依据。 信是一个男人写的,字迹不算好看,上面有一句 “倘有三长两短……”,看到这几个字,母亲一下子想起了 1974 年的事。 那年秋天,陕北下着暴雨,当地生产队的仓库突然塌了,当时生产队的会计赵砚田,一个快 40 岁的男人用力把邵红梅推了出去,自己却被埋在了废墟下,后来人们把他救出来时,他已经没了呼吸,身下还紧紧护着半麻袋珍贵的玉米种子。 这封信,就是赵砚田当时写给邵红梅的,这是他对当时才 18 岁的邵红梅最后的托付。 再看那张照片,照片里的女人叫闫玉兰,是赵砚田的妻子,1971 年冬天特别冷,闫玉兰生下儿子后大出血没能救活,留下了刚出生的孩子,这个孩子就是赵玉刚,他并不是邵红梅未婚生下的,而是赵砚田和闫玉兰的儿子。 其实,在收到赵砚田的托付之前,邵红梅就一直记着赵家夫妇的恩情,1969 年,邵红梅刚从北京到陕北赵家沟当知青,她从小在城市长大,连锄头都不会用,到了陕北后又水土不服,生病卧床不起。 是赵砚田夫妇把她当成亲妹妹,接进自家窑洞照顾,每天给她做热汤,煮榆钱饭时还会给她卧个鸡蛋,甚至把家里舍不得吃的白面馒头留给她。 闫玉兰去世后,村里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孩子活不过满月,是邵红梅用小米汤一点点喂他,用棉絮裹着他保暖,把他慢慢养大,还给他取名 “玉刚”,纪念他的母亲闫玉兰,当孩子第一次含糊地喊出 “妈妈” 时,邵红梅就下定决心要一直照顾这个孩子。 赵砚田牺牲后,村里有人提议把孩子送到福利院,但邵红梅拒绝了,她在陕北的窑洞里点着煤油灯,独自带着赵玉刚又生活了两年,直到 1976 年才决定回北京。 母亲拿着信手都在发抖,她赶紧从家里的铁皮盒子里翻出邵红梅以前寄回来的信,信里邵红梅确实提到过赵家夫妇对她很好。 这时的母亲才明白事情的真相,忍不住流下眼泪,她一把把赵玉刚搂进怀里,摸着孩子膝盖上陕北粗布衣服的补丁,心疼得说不出话。 邵红梅的哥哥和嫂子也赶紧跑出来,争着说:“把玉刚放我们家养吧!就当是我们的孩子,不影响你以后嫁人!” 原本是邵红梅一个人的承诺和责任,一下子变成了全家人共同的担当。 邵红梅没有同意让哥哥嫂子抚养,但她知道家里人已经接纳了这个孩子,自己有了坚强的后盾,后来再有人在背后说闲话,邵红梅的母亲就会拄着拐杖反驳:“这是我亲外孙!他爸妈是为了救我闺女才没的!” 母亲还会自豪地牵着穿新棉袄的赵玉刚,去胡同口买糖葫芦给他吃。 当初赵砚田在陕北托付给邵红梅的事,最终在邵红梅北京的家里,被全家人的爱和担当稳稳地接了过来。 信源:《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
博主只是说自己儿子特别正能量,怎么还把一堆人弄破防了~
【3评论】【1点赞】